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节压力和挫折概述
banner"
>
——拨开迷雾,认识困境
小郑是一名大一新生,家境宽裕,父母长辈都很疼爱他。
进入大学后,开始寄宿生活,他突然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
他不懂洗衣服、叠被子,也不喜欢食堂的饭菜,这些生活上的琐事让他感到烦躁不安。
同时,他发现高中时期的好友慢慢地失去了联系,他又不愿主动与大学的新同学交流,甚至连同宿舍的舍友都很少讲话,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单。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一个学期都没有好转,他开始厌学、逃学,经常不请假直接离校回家,辅导员多次谈话都不起作用,他甚至向父母亲提出要退学,父母亲对此也不知如何是好。
离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是大一新生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在新的环境里,有些因素可能让人无所适从,当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必然会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压力,加上没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必然导致情绪问题。
一、关于压力
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有些人被沉重的压力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有些人却能直面压力的挑战迈向成功。
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我们需要面对诸如升学考试、上台演讲、就业面试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压力油然而生。
如此看来,压力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那么压力究竟是什么呢?
时常让我们觉得困扰的“压力”
最初源自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坎农(W.,1932)最先将其应用于社会领域,紧接着汉斯·塞利(HansSelye)将压力的概念引入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此后压力逐渐成为众多心理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我们将压力定义为“个体与外界压力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认知与评价产生的高度唤醒状态及一系列身心反应”
。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压力包括3个要素:①压力源,即压力情境或事件。
如上诉案例中的小郑大一入学后适应不良、人际紧张的关系就是他的压力来源。
②压力反应,即个体在面对压力源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
小郑在适应不良后心里难过、觉得孤单的感受就是他的压力反应。
③压力应对,个体在压力情境中采取的应对策略。
小郑在压力下选择逃避、厌学、逃学,甚至想退学,这是他对压力情境下的消极应对策略。
在了解了压力的含义后,还要对压力的基本过程有个清醒的认知,才不会产生盲目心理和畏惧心理。
拉扎鲁斯(Lazarus)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用以解释压力基本过程的心理学模型——“压力认知交互作用模型”
,认为心理压力过程由4个基本环节构成:潜在压力源、对潜在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应对和压力反应。
其中认知评价与应对这两个中介变量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
在小郑的案例中,大学的新环境是一个潜在的压力源,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个潜在压力源就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
很显然,由于小郑对这个压力源有着不良认知,采取了不适合的应对方式,因而产生了压力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