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北京人走路讲究走胡同当中,那心态是自由的,感情是亲切的。
喜欢在胡同中走路的人,多半不会是高官富绅。
尽管如此,北京人却又谨慎,无论怎么也不能逾规,不能失去方向感和方位感。
前者,是胡同横平竖直,使你随时能知道哪儿是南哪儿是北;后者,是北京人都明确知道自己此时此刻的立足之处,是在京城的什么位置,或者说,立足之处与皇城中轴线的距离与方向。
过去,保持这种感觉是一个臣民的本分。
在西方,近代奔涌而出的是一种“公民意识”
,不论是权贵还是平民,都首先是国家的“公民”
。
从这一点上说,谁比谁也不差。
唯独中国,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首先要明确自己是皇上的“臣民”
或“子民”
。
中国从20世纪初取消帝制之后,对皇权的仰视和敬畏有所淡化,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皈依感却没有减退多少。
北京城近半个世纪来发展极快,城区面积扩大了好几十倍。
原来南城(原宣武、崇文两区)南部有许多“义地”
(埋死人的坟茔),铲平之后都盖起了高楼。
原有的四个城区之外,又增添了更多的“城区”
,新的高楼大厦连成一片。
这种发展有目共睹,但也留下了一个问题:胡同怎么办?老的胡同存在于老城区,老城区中每修建一片楼房,就要“铲除”
掉若干胡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在新楼之间的空隙,见缝插针盖起了许多新楼。
这些在缝隙中产生的不甚规则的新胡同,则往往被称为“北三条”
、“东二条”
什么的。
胡同原先的文化功能在这里已经看不见了,甚至在原来的老胡同中也已淡化。
那种自得其乐并自给自足的胡同文化,都已经很单薄脆弱了,相反,原先很少见的以邻为壑的文化心态反倒强了许多。
胡同中多熟人,也多真实的人和诚恳的人。
胡同中很少见以邻为壑,但大街上就比比皆是。
大街上多大衙门大机关,比的是谁的位高权重,有了事儿走公文,见面得先预约。
在胡同则用不着,谁还不知道谁呀,有事儿推门就进,见了面可以拍着膀子聊。
由此联想到唐代的“坊市制度”
,唐代居民被强制住在“坊”
(整齐划一的方形居民区)中,四周有高墙,晚上坊门一关,就别想自由出入。
做买卖也有限制,官府设立了东市西市,什么时候办,什么时候收,都是“官面儿”
说了算。
后来宋代突破了坊市制度,才使商业获得极大发展,才有了《东京梦华录》上描绘的生动场景。
随后,一个个朝代飞跃流逝,历史一次次向前奔进。
到如今,居民住所间的高墙早已拆除,但心灵上以邻为壑的态势,反倒取代了自得其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汪先生去世已经有年,倘使地下有知,这《胡同文化》似还可加上几笔。
可如今我该如何去告诉他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