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最让人不可设想的是,那种不吃草的火车进了北京。
您知道,北京城的修建是有规矩的,四面的城圈都是城墙,城墙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火车总不能从城门和城楼进来吧?再说,即使能进来,老北京城的那种“王气”
岂不要被这个怪物给捅“漏”
了?但火车终归还是进来了,城墙也因之出现了缺口,隆隆之声震撼京城。
火车一直挺进到北京城的中心前门,并且在那儿修建了东西两个火车站!
一切时代使然。
火车进入市区中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来火车退出市中心,反倒无声无息。
在此,我想起20世纪40年代前的一组北京老照片——三轮车、黄包车和行人都急匆匆地行走,他们在街头所占据的“左上”
和“右下”
,恰和今天的习惯相反。
我不由惶惑起来——因为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北京马路上就一直是“左下”
和“右上”
!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今天的样子呢?我问了许多老人,都说不知道。
最后,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告诉我:“是在1925年至1930年之间。
原先的‘左’和‘右’是德国的规矩,后来一改,就变成了美国的规矩。
这样改今天看也是科学的,唯独没有‘改到底’的就是自行车。
按道理讲,自行车如果从右边上车是更方便的,可如今大家还是遵循旧例从左边上……”
我没考证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作为“一家言”
,它本身却是“充满文化”
的。
今后的交通工具不一定要“退回”
到当年的简陋状态,倒是从前的“左右分路”
的规矩,容易让人产生怀旧心绪。
今后北京会开辟出一些力求表现“古典”
的街区,在城市建设中究竟是花费许多钱去装点硬件呢,还是采取其他办法去改善软件?后者看来是不应忽视的,办法之一就是在这些街区实行旧日的“左右分路”
,游人会因“暂时的别扭”
而在心头萌生出“古典”
的意蕴。
这难道不是很省事又很写意的办法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