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
banner"
>
澳大利亚,全称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全国有94%为欧洲国家移民后裔,4%的亚裔,土著居民占1.5%。
[4]澳大利亚宪法规定,教育基本上由各州政府负责,教育分权于各州。
各州在制定学校、课程、课程和学生评价等政策上有较大权限。
受教育制度的影响,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机构多种多样,服务的提供和教育政策制定的责任由澳洲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特点不一。
(一)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历史沿革
1.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
19世纪末期,受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及欧美的幼儿园运动的影响,安德生(Anderson,Maybanke)在南威尔斯以及迪丽莎(DeLisa,Lillian)在南澳领导澳洲幼儿教育与保育运动。
澳洲出现了收费幼儿园,大多附属于私立女子学校,只有富有家庭的子女才能就读。
1895年,慈善幼儿园运动(philanthropidergarte)兴起,同时新南威尔士幼儿园联盟(KienUnion)成立。
1896年,这个组织在悉尼创办了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幼儿园。
幼儿园运动提倡将幼儿园原理引入校园中,并在贫穷郊区设置免费幼儿园。
1911年各省均建立了类似的慈善幼儿园。
幼儿园被视为城镇社会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工具,主要是促进幼儿的教育及社会化,并未考虑为职业妇女提供帮助。
当时多数幼儿园的开放时间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并只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
20世纪初面对蓝领阶级上班妇女的困扰,出现了全日制托儿所(DayNursery)运动。
全日制托儿所从早上7点开到下午6点,并且愿意招收托婴儿。
但此时教育与保育却存在明显的分歧,幼儿园运动强**育,托儿所却强调生理健康,工作人员主要为护士。
1938年,联邦政府开始以有限制的方式提供少数的幼儿教育机构,即在每个省的省府成立一所示范性的幼儿教育与健康中心(demonstratioiore),又名高黎夫人幼儿中心(theLadyGowrieter),主要以下层社会的家庭为服务对象。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学前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产阶级开始对幼儿园产生兴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中产阶级聚集的地区开始出现地区性学前教育机构,多半由单亲家庭经营。
同时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重心开始转移,从为贫困家庭服务的慈善事业,转变成为所有儿童服务的教育事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省政府开始设立并资助幼托机构。
塔司马尼亚省将学前教育并入教育局管辖;西澳大利亚省另设小学学前班(preprimaryprogram)。
维多利亚省和新南威尔斯省的学前教育则由非营利组织机构提供。
3.1970~1990年学前教育的发展
虽然学前教育机构广为家长使用,但无法满足就业妇女的需要。
符合就业母亲需求的幼儿教育与保育服务开始受到重视。
在妇女解放运动、工业发展需求及多数就业家长的子女缺乏照顾的背景下,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
1972年工党建立了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委员会,组成人员大多为教育工作者,由悉尼幼儿师范学校的前任校长弗来依(JoanFry)担任主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