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俄国幼儿教育概况
banner"
>
(一)儿童慈善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后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始解体,城市工商业有所增长,市民阶层对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
与此同时,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
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
她写信邀请法国教育家来俄国,以帮助拟定俄国国民教育组织草案。
她还起用十分了解法国教育学说的伊·伊·别茨考伊(1704—1795年)来从事改革教育机构的活动。
1763年,别茨考伊呈给女皇一份奏折,请求为“弃子孤儿”
在莫斯科开办教养院,并为贫穷的产妇在教养院内附设一所医院,奏折获得批准。
1763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的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别茨考伊被任命为教养院的院长。
1770年,在彼得堡开设了一所分院,不久这所分院成为独立的彼得堡教养院。
稍后,教养院在各省市都开办起来。
别茨考伊负责的莫斯科教养院收容的儿童分为2~7岁、7~11岁和11~14岁三个年龄阶段。
2岁以前的儿童由保育员照管,以后就转入“公共活动室”
,用适龄的游戏和劳动来教育这些男女儿童。
教养院主要依靠以各种方法募集的慈善经费来维持工作。
别茨考伊的教育主张反映在他编著的一本教育指南《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儿童教育论文选集》中。
1766年,根据元老院的决定,曾在俄国各城市散发这本指南。
别茨考伊企图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重视德育和体育,并主张依据儿童的爱好来进行智育。
他还主张绝对禁止体罚。
1802年,彼得堡教养院在彼得堡近郊葛岑村开设了葛岑教养院。
为降低儿童死亡率,1808年起,教养院把7岁以下儿童交给保护人寄养。
1832年,俄国进步教育家奥多耶夫斯基、古里耶夫和古格里向教养院负责人建议,在教养院内附设学前教育机关,即为在保护人家中居住的7岁前儿童设立“幼儿学校”
。
但该建议未被采纳。
于是古格里等人以自己的资金在葛岑教养院内设立了一所很小的实验学校,招收了10名寄养在居民家中的儿童。
根据该校的经验,古格里在1837年改革葛岑教养院的原有做法,建立了如下制度:儿童4岁前交保护人养育。
4~8岁就学于教养院内为他们设立的幼儿学校;分为小班(4~6岁)和大班(6~8岁)。
8岁以后即可升入葛岑或彼得堡教养院。
小班内没有严格的作业和上课时间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