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乌申斯基的影响下,她们强调民族性原则是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主张俄国人民必须有自己的学前教育制度,重视俄罗斯祖国语言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倡导采用反映乡土自然生活及俄国民众日常生活劳动的游戏和作业,并用俄罗斯的民间歌曲和童谣伴随进行。
(三)19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幼儿教育的发展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9世纪90年代,大工业急剧增长,妇女投入生产,无法照料和教育自己的儿女。
与此同时,工人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恶劣,使得儿童缺乏合理的营养和照顾,死亡率很高。
政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
1891年开始设立农村孤儿院。
1901年,全俄共有80所这种孤儿院。
各教区在19世纪后半期也开始设立孤儿院。
至19世纪末,在莫斯科和彼得堡有50余所教区孤儿院。
此外,在俄国各首府及大城市出现的一些资产阶级慈善团体,也为孤儿设立了各种慈善机构,如育婴堂、育婴孤儿院和平民幼儿园。
1845年,在彼得堡开办了第一个乳婴期儿童的托儿所。
1880年,在莫斯科纳门纺纱厂附设第一个工厂托儿所。
1894年,在彼得堡开设了最早的免费平民幼儿园。
以后,在其他工业城市也陆续出现了类似幼儿园。
19世纪末,某些省的自治机关开始为乡村儿童设立婴幼儿夏令托儿所。
与此同时,俄国绝大多数的纳费幼儿园都变成升入各种学校的预备机构。
1896年,全俄共有66所纳费幼儿园。
1903年,达到84所。
1900年,在莫斯科开办了第一所以聋哑儿童为对象的纳费的寄宿幼儿园。
1902年和1904年,先后在彼得堡和基辅开设了聋哑幼儿园。
20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沙皇政府仍然认为没有必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统。
政府拨给学前教育的经费微不足道。
由于政府不重视,俄国的学前社会教育明显地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欧。
但在大工业中心地区,曾出现一些社会团体。
它们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并努力把教育科学的要求贯彻到家庭教育中去。
若干社团还开设了为数不同的学前教育机关,并进行训练幼师的工作。
1908年,基辅福禄培尔协会开设3年制“女子师范专科学校”
,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师范学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