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1962—1965年,魏卡特领导的课题组在密歇根州伊皮西兰特(Ypsilant)一黑人贫民区招收了123名3~4岁,智商为60~90IQ的黑人儿童作为被试。
所收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比组。
对实验组的儿童进行全面学前教育,并定期家访。
对对比组的儿童则不采取任何措施,听其自然。
被试儿童年满5岁后则安排进入同一幼儿园及学校。
此后,对两组孩子持续跟踪至成年,记录他们在各年龄阶段的发展及表现,并比较异同。
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虽只多经历了1~2年的学前教育,其后各年龄组的发展均胜过对比组;例如:(1)智商:实验组儿童4岁时高于对比组13IQ,5岁时为11IQ,6~7岁时为5IQ;(2)精神发展迟缓比率:实验组为15%,对比组为49%;(3)19岁时进大学(或接受职教)比率:实验组为38%,对比组为21%。
在社会道德规范及犯罪率上,实验组亦明显优于对比组。
2.皮亚杰理论的学前教育实验
皮亚杰创立的认知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结构发展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皮亚杰的影响日益扩大,在美国有不少皮亚杰理论的信奉者和解释者,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设计了种种学前教育实验方案。
在此期间,美国还出现了所谓“正统派”
与非“正统派”
的分歧与争论。
前者恪守皮亚杰理论的宗旨及观点进行幼儿教育实验,后者则对皮亚杰原理作了某些变通及发挥。
较有影响的方案有以下几种:(1)拉华铁里的儿童早期课程方案。
拉华铁里(CeliaLavatelli)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曾赴日内瓦与皮亚杰进行合作研究。
回国以后,设计出一套“儿童早期课程方案”
(EarlyChildhoodCurriculum-APiagetProgram)并在公立幼儿园中进行实验。
该方案以4~6岁儿童为对象,通过系统地提供数种具体运算的内容,以帮助儿童获得逻辑思考的方式,从而达到“为具体运算的出现奠定基础”
的基本实验目标。
在实验中,教师努力使儿童对物体、材料采取行动,即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同化新的观念。
拉华铁里的这一方案就其强调动作去发展智力是与皮亚杰理论一致的;其构想也与当代重视开发幼儿智力的潮流吻合。
但这一实验遭到正统皮氏教育家的批评,认为其要旨是试图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严重违背了皮亚杰的立场。
[19](2)威斯康星大学皮亚杰学前教育实验方案(PiagetPreschoolEdu)。
这一方案属于正统派,由威斯康星大学幼儿研究中心设计,以3~5岁儿童为对象,实施蕴涵皮亚杰理论有关重要原理的学前教育课程。
此实验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实验的主要目标是:检查、探讨依据皮亚杰理论设计的学前教育实验方案对儿童智能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求遵照(而不是试图超越)皮亚杰所拟定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教师并不试图直接教导某些特定的概念,而是通过适时提供适当的环境,通过向儿童提出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儿童和同伴、成人社会及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经同化、调节等过程来发展儿童的智力(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并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发明创新能力。
除上述方案外,较有名的还有魏卡特(DavidWeikart)的“开放结构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