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由于国际新闻时效等因素的影响,主体对所报道的事物本身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克服“思维偏移”
现象的过程只能是螺旋式上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的认识才能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
三、“价值取向障碍”
“价值取向障碍”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对客观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价值取向障碍”
的影响,国际新闻界对“科索沃战争”
看法截然不同。
北约国家的大多数媒体认为,北约的军事行动是有理的,是为了科索沃人民。
而其他一些国家的媒体则认为北约的军事打击违反了国际法,干涉了别国内政。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是由文化、教育、个人信仰、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这种差异决定了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筛选材料,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提炼主题进行报道。
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体是多样的,具有多方面的属性。
但是,并不是客体的各种属性都会成为主体的报道的对象,即使对同一客观事件,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
价值取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其表现往往是不自觉的。
一种价值取向,有时表现在对一个事物认识的全过程,有时只表现在这一过程中的某些环节。
同时,对作为个体的主体而言,这种价值取向也是变化的。
就孤立的事件看,事物本质的逐渐显露,会使客观报道国际新闻的“价值取向障碍”
不断减少。
但是,由于今天的世界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法律、道德等标准不同,所以“价值取向障碍”
将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
四、理性因素
目前,新闻分析、综述、背景介绍、深度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
在上述报道体裁中,主体不可避免地在其新闻中注入理性色彩,即记者的思维活动主要运用分析的方法,企图挖掘所报道事实背后或深一层的东西。
这类新闻体裁由于渗入理性因素,从报道形式上看是非客观的。
但是,这样的报道都可以产生客观、非客观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多种结果。
正确的理性渗入有助于报道中客观性的体现。
这是因为,如果主体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前三种因素的影响,那么理性的渗透会更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客观地叙述报道的对象。
如前所述,记者应该力求在报道国际新闻中体现这种客观性。
但是,这种客观性并不是一些新闻媒体推崇的所谓超然的“客观报道”
。
国际新闻报道的主体——记者、编辑都是社会中的人,附属于社会中的某一个阶级、集团或群体。
因此,他们对于所要报道的事实不可能采取完全超然的态度。
美国新闻界人士弗兰克·卢瑟·莫特也承认,“新闻是由人采集、写作和发行的,而人总是有思想、感情、态度和偏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