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提问
西方新闻教科书要求记者注意老练的律师在法庭上是怎么提问的。
一个律师如何组织他的问题,往往决定他能不能打赢官司。
记者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
许多新闻不能出彩,就是因为记者不擅提问。
一般来说,提问的方式分为“开放性的”
和“限制性的”
两种。
所谓开放性的提问,就是给对方一定的伸缩余地和灵活性。
例如,当问及联合国秘书长将对海地采取什么行动时,记者可以问“联合国在波黑采取了行动,对海地的局势将怎么办呢?”
如果秘书长避开你的问题,记者则可以从侧面再问“联合国采取武装行动的标准是什么?”
“你对海地目前的局势怎么看?”
等所谓限制性提问,也就是将提问范围缩小,集中到某个问题上,希望得到具体的答复和清楚的细节。
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通常就是限制性的。
记者的提问可以有礼貌地单刀直入。
三、搜集材料、核对名单
在采访的同时,记者要注意搜集材料。
特别是在现场采访时,记者不必判断材料的价值,只要能弄到手,就千方百计地找到,条件具备时甚至可以团队合作,安排专人搜集资料。
例如,在雅加达举行有关柬埔寨问题的非正式会议上,新华社在现场有两名记者,因此,其中一名记者被安排专门“抢材料”
。
国际报道现场采访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核对名单,甚至名字的拼写。
这类问题看起来不大,一不小心却非常容易出错,有时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例如,有的记者把吴邦国写成胡邦国,把中联部副部长蒋光化写成中联部部长。
特别是非英语国家人士的姓名,一定要核实并附在稿后,供总社核实和写对外稿件时用。
有关机构的名称及会议名称也要核实,不能只是听说或者只看当地报纸的报道,一定要当场核对。
四、理解
记者在采访动态新闻的过程中,仅仅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把材料搜集到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理解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例如,报道南非大选,记者首先要理解这次选举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在消息中加进“黑人选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履行他们的政治权利。
在3个多世纪少数白人统治下,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
的背景段落。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理解对于一篇动态新闻的采访是极为重要的,在采访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某种转折意义的事件时更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