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报道。
他雇佣了一名当地报社的记者做向导,到警察局核实举报,寻找失踪孩子的姑姑以了解他们平时的情况,到事发地访问目击者,找到“骑摩托的男子”
,到医院核实该男子所述的经过,在医院太平间寻找孩子尸体并找到埋葬孩子们的墓地……最终,库柏发现事实与报纸的报道完全相反:海啸发生后,饭店经理案那达·希尔瓦和几个同事将两个孩子从倒扣的汽车底下拖出来。
男孩已经死亡。
在饭店附近居住的一名叫拉·哈马斯里的男子拦下一辆摩托车,飞车将尚有一丝余温的女孩送往附近的医院抢救,可惜没能救回来,而当地媒体,却错误地将见义勇为者写成罪犯。
重大灾难往往造成事发地一片狼藉,并伴随着混乱的治安和令人心惶惶的流言。
这时候进行采访,除了必须克服恶劣的物质条件,记者还得小心翼翼,避免以讹传讹,沦为流言的传声筒,前往不熟悉的外地或国外采访时更是如此。
一些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平时社会问题就很严重。
外界对其所知不多,早已形成了不太好的印象。
就像库柏所调查的斯里兰卡拐卖儿童传闻,之所以未经查实就被当地报纸采信,相当程度与该地贩卖儿童犯罪行为猖獗的社会问题有关。
重大灾难事故爆发时,记者们蜂拥而至拼抢新闻,他们因为不熟悉事发地的社情民意,难免道听途说。
更有甚者,有的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还会有意无意夸大传言,编造事实。
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轻则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严重时可能误导应对危机的方向,引起外交纠纷乃至国际冲突。
库柏采访中发现的问题,并非罕见,那么,人们对下述情况也不应感到意外:为了各种经济或政治目的,被采访者不惜说谎、造假来蒙骗记者;记者出于自己某些信仰,或者顺从编辑部的意图,或者收受钱财主动参与、编造谎言;某些强力集团,如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操纵舆论,故意制造假象……
危机时刻,记者在自觉遵守新闻道德与伦理外,应练就一双对付欺骗的火眼金睛,就像库柏所做的那样,不想当然地听从传言,核实!
核实!
再核实!
五、现场采访的指导性原则
以下,是关于如何着手进行现场采访的一些建议。
[6]
第一,重点关注人。
找到准备报道的人与众不同的点:个性、喜好、环境、信仰。
第二,精确。
仔细与当事人核对姓名、事实和引用部分。
因为,当你第一次与当事人谈话的时候,他们或许正心烦意乱。
再次核对能够确保精确,同时还可能为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可供引用的材料。
第三,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血腥场面描写。
新闻是直达人心的工作。
记者报道时应问一下自己:这样的场景是否与报道有关,是否会对特定的受众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之后,很多赶到现场的记者有意避免描写爆炸后人的肢体悬挂在树上摇晃的血淋淋的场景,虽然明知这样可以招揽更多的读者。
第四,引用受灾者亲友的描述来刻画人的生活,特别是关于人们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
第五,要不断问自己:公众需要知道些什么?报道是否过量?过犹不及,社会需要报道的事情远远不只是灾难。
[1]杨晓白编译:《美国人如何报道灾难》,载《青年记者》,2008(6)。
[2]杨晓白编译:《美国人如何报道灾难》,载《青年记者》,2008(6)。
[3][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45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杨晓白编译:《美国人如何报道灾难》,载《青年记者》,2008(6)。
[5][美]安德森·库柏:《边缘信使:一部讲述战争、灾难和幸存的回忆录》,18~20页,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
[6]杨晓白编译:《美国人如何报道灾难》,载《青年记者》,2008(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