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据接近官方调查小组的人士透露,损失最后估计为一亿美元或超过这个数目。
比利·埃斯特斯是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化肥作为套取借款的担保,他的案子比起此案来,所涉及的钱款数目要小得多。
保险公司并不能赔偿所有的损失。
对库存商品的保险一般不赔偿诈骗引起的损失。
有些储油公司,因为油库联在一起,会在持有毫无用处的提货单的商人的压力下,付出大笔款项。
并非所有公司都是如此。
一些商人和银行也会因购买或借钱给别人购买这些无影无踪的货物而损失巨款。
联邦调查局和其他一些机构还在进一步调查有多少美国和外国公司投下这笔冤枉钱。
他们在调查了两周以后,还仍然在掩盖事实真相的迷魂阵里转来转去。
迷魂阵的核心就是联合公司,其董事长蒂诺·迪安吉利斯多年来就与保险和交易委员会、税务局以及破产申述法庭发生过瓜葛。
执法当局已揭露,联合公司是在储油公司的一些雇员的协助下卖出这些根本不存在的食油的,这些雇员通过开假提货单从联合公司分得好处。
这里,应该提一句,大多数储油公司没有上这些腐化的雇员的当。
要从成堆的报表、数据中嗅出某个企业或某个方面的异常气息是非常困难的,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在行的记者偶尔能自己发现问题,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必须依赖其他人提供的线索。
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与政治记者一样,需要在各种部门或机构有自己的“**”
。
培养消息来源,因此成为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他们希望找到并与这样一些人或机构建立长期关系:能提供内幕消息;掌握大量数据或报告;对世界、某个国家、行业、企业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有深入研究;能深入浅出地分析复杂的事件,把记者说不清楚的情况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些人或机构,通常包括监管部门或机构、行业协会、调查咨询公司、专家、学者、竞争对手、企业内部人士和前雇员。
三、解决“三难”
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人们常常说报道经济新闻有“三难”
,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
这固然与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多、数字多不无关系,但症结还在理解和写作技巧上。
《华尔街日报》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把事情向一个中学生说清楚。
可是,现在有的经济报道则是“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
,单调、枯燥的问题难以解决。
许多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方法,可以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一些,生动一些。
如可以采取“做故事、做调查、做数据、做观点”
的信息处理方法。
(一)通俗化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与写作的通俗性是一对矛盾,要想化解,需要记者在中间“穿针引线”
,有人把这称之为“翻译”
,也就是说要把比较专业的问题用通俗平易的话讲出来。
请看下面的报道。
第一则报道的是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中国国内某媒体报道的导语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今年我国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实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