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最早报道伊拉克战争开始消息的新华社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被新华社授予“社长、总编辑奖”
,他的名字在一段时间内也广为人们熟知。
然而,独家新闻的荣誉、光环给记者和媒体带来的巨大**,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分地追逐时效,容易造成报道的失实。
有关“金日成遇刺”
的报道,就是一例。
1986年11月7日,日本的共同社从河内得到消息,称金日成遇刺身亡。
编辑部收到消息后对其真实性也有所怀疑,但在抢发独家新闻思想的驱动下,经过紧急磋商,冒险发了快讯。
20分钟后,共同社驻北京的记者给总部打电话说,金日成主席健在,消息确凿。
共同社只能又发快讯“金日成健在”
。
这一正一误的消息使共同社的信誉受到影响。
其次,在追求独家性和轰动性的驱动下,有的记者在写作稿件时容易有意无意进行一些渲染和煽情,往往会忽视当事人的利益,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2003年5月,英国广播公司的防务记者安德鲁·吉利根在做有关英国政府夸大伊拉克违禁武器情报的报道时,援引英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话报道说,布莱尔政府为了发动战争,授意对有关伊拉克武器报告添加了伊拉克政府有能力在45分钟内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
吉利根的稿件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
而他援引的情报部门官员凯利在姓名被曝光后不久割腕自杀。
事后吉利根承认,他的稿件有错误和失实之处。
首先凯利是国防部武器专家而不是他在稿件中所说的情报部门官员。
他不应该向外界透露是凯利向他提供了消息。
而在这条报道最关键部分,伊拉克能够在45分钟内部署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问题上,当时凯利确实说过这一情报是“不可靠”
和“错误的”
,但凯利并没有说布莱尔政府事先知道这一点。
吉利根在稿件中说布莱尔政府为了发动战争而对伊拉克武器报告“添油加醋”
,只是他个人的理解。
最后,有些记者求名心切,不惜人为制造假的独家新闻。
这样的教训在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月球上发现鸟一样的人”
“林肯亲笔信”
“希特勒日记”
等,不一而足。
1980年,《华盛顿邮报》刊登女记者库克写的稿件《吉米的世界》,讲述华盛顿的一个8岁的黑人男孩吉米从5岁起接触毒品的故事。
稿件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并获得当年普利策奖。
这篇稿件惊动了华盛顿市长和警察局长。
他们组成专门小组,寻找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几个星期的努力都一无所获。
事实上,压根没有什么吉米,这则报道完全是库克本人杜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