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圆明园,那儿有块山子石,上边是乾隆皇帝御笔写的“一拳石”
三个字……
还有传说“一拳石”
就是今天仍弃置在樱桃沟附近道旁的那块嶙峋怪石。
那地方离曹雪芹移居西山后居住的白家疃村不远,或许正因为曹雪芹天天见这块怪石头,相看两不厌,久藏胸中,终于挥笔,横扫成画,高吟成诗的吧!
这些故事说明曹雪芹画的“一拳石”
是有实物依据的。
画犹未足,更题诗以咏之,诗画映衬,相得益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曹雪芹诗歌创作的高深造诣,和他的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
他曾照着祖父诗集中的吟咏,去苏州、扬州寻迹觅踪,用心体察、吟咏,悟出了诗与生活、诗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会了炼意、炼字的本领,养成了清新、谨严的诗风。
诗人朱彝尊在给《楝亭诗钞》写的序文里说:楝亭先生吟稿,无一字不熔铸,无一语不矜奇。
盖欲抉破藩篱,直窥古人窔奥,当其称意,不顾时人之大怪也。
把这几句话移过来评赏曹雪芹的诗,也是很贴切的。
曹雪芹师法前人,却又不落前人窠臼,他“诗笔有奇气”
,绝不人云亦云,这分明都有着他祖父的诗品和人品的影子。
当然,曹雪芹尤善于博采众长,屈原的骚赋,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嵇康、李白、杜甫、苏轼……都是他所推崇的。
他在博采众长方面,确实是做到了如杜甫所说:不薄古人爱今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百川汇海,他的诗歌创作才有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
曹雪芹并没有独立完整的诗论著作保留下来,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只是散见于《红楼梦》里的一些论点。
他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的诗歌创作主张,还是很有个人独到见解的。
最有代表性的应属《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段文字。
关于诗的内容,他主张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关于诗的形式,他主张大致押韵,合乎平仄就行,格调规矩竟是末事;词句新奇为上,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可以的。
关于学诗的门径,曹雪芹主张多读前人的名作,广泛涉猎,博采众家。
他借林黛玉之口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
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当然,林黛玉有自己的脾气秉性的偏好,学诗是否必须从《王摩诘全集》学起当另作别论。
不过,广读百家,各擅其宜,这倒恐怕确乎是曹雪芹学诗的经验之谈。
由此看来,曹雪芹诗笔有奇气,诗胆昔如铁,不是凭空而来的。
除了他的生活经历、人品、气质之外,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所下工夫之深,所用力气之大,确是令人钦敬的。
曹雪芹的诗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用不同风格的诗词诠释不同的人物性格。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大多数都是以哀伤为内容的,薛宝钗的诗大多都是典雅大气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