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皆是如此。
姓代表一个人的血统,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
这时,原始部落无法承载所有人口,有的人就从部落分出去独立门户。
为了给子孙后代区别独立出来的家门,就产生了氏。
《通鉴外纪》解释道:“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意思是说: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有各自的区别而创立,实质上是一个支脉的徽号。
那时能独立门户出去的,多是部落里有实力的人物,所以有氏的,一般都是贵族,否则也不好意思给子孙后代起表家门的氏。
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他们只有姓。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一个老祖宗的所有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姓,哪个孙子发达了就出去自立家门,为了和穷亲戚们“划清界限”
,可以再给自己创个氏。
先秦时的贵族男子,一般只称氏而不称姓。
因为姓是一个血统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体现其高贵身份。
在《史记》中,司马迁称秦始皇为赵政,很少称其嬴政,因为嬴是他的姓,而赵是他的氏。
司马迁的称法,较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嬴政为啥以赵为氏呢?因为秦始皇当年在赵国出生,故以赵为氏。
到了秦汉时期,基本没人用姓了,所以姓与氏也不再区分了。
今天我们说的姓氏,绝大多数情况仅是最初的氏,而并不含姓。
今天我们说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其区别在于“幼名冠字”
。
所谓“幼名”
,意思是说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长辈给取名。
所谓“冠字”
,意思是说字是成年后才有的。
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民间也有15岁行冠礼的,行了冠礼就代表这个人成年了。
成年了就得取个供平辈和晚辈叫的称号,这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一般来说,名和字的含义是相互呼应关联的,或者说字的含义可以用来解释名。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
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
古人称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讲究的,除了长辈,别人都只称你的字。
《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写的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子京就是字,他的原名是宗亮。
平辈之间直呼名字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所以古人骂人时才会“指名道姓”
。
即便是君主或上级,也不会贸然称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达不满。
但臣下自称的时候,一般会用自己的名,表示恭敬和谦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