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咸丰朝中期开始,清廷对于八旗秀女出身,初封为贵人的后宫主位,亦常在其仅为贵人位分时便给予封号,加以意译。
如穆宗同治帝的敦惠皇贵妃,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被指定为瑨贵人入宫。
其“瑨”
字即是封号,满文意译为“saingge”
①,而并非作为称号音译。
清代贵人、常在、答应位分较低,其薨逝之后亦不予谥。
第二节清代后宫主位的仪制
清代后宫主位的仪制,指的是由官方所制定的礼制,主要内容是册封典礼以及舆服等品级。
一、册封典礼相关仪制
清代后宫主位之中,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五个等级均有相应的册封典礼,这也造成她们大多有“诏封晋”
和“册封”
之区别。
按照流程,首先由皇帝下达上谕,封或晋某后宫主位为某位分。
若需封号,则由内阁拟出满汉文之封号,呈与皇帝钦定后,称为“诏封晋”
为某主位。
诏封晋之后,相关后宫主位已经享受新一位分之待遇,礼部和内务府
——————————
①《为主事罗霖之女西林觉罗氏著封为瑨贵人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818-00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则准备相关典礼、物品,再由钦天监选择吉日进行册封典礼,称为“册封”
。
诏封晋和册封之间的间隔可以有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以孝钦显皇后为例,其在咸丰二年(1852年)以贵人位分入宫,称“兰贵人”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六日,诏晋为“懿嫔”
,册封则是在当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清代也有一些后宫主位在诏封晋之后并没有等到“册封”
,便因故再次升位或者降位。
前者如孝贞显皇后,其在咸丰二年以嫔之位分入宫,称“贞嫔”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诏晋为“贞贵妃”
;六月初八日,诏立为皇后。
其“贞嫔”
与“贞贵妃”
两级均只有“诏封晋”
而无“册封”
。
后者如宣宗的睦嫔赫舍里氏,原称“睦贵人”
,在道光十年(1830年)十二月,诏晋为“睦嫔”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其册封所用金册已经造好,预备镌字,①却在八月初二日因故降为睦贵人,②最终未能册封嫔位。
至于册封典礼的具体操作,清代官书如《国朝宫史》《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记载十分详细,此处仅录皇贵妃册封典礼为例:
册封皇贵妃之礼。
命下,礼部派吉以闻,所司制册、宝送内阁镌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