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接下来就是城区的大乱,有时候也有阵阵枪声响起,不过频率并不高。
文昌毕竟是当时海南几乎人口最多的县,它在海南当时也属于最富的几个县之一,人口足足有45万人左右,近乎整个海南的15。
不过这个“最富”
也要打引号,据说当时文昌99%的人口都是务农,是个彻底的农业县,所以富也有限。
城中的反动力量,“正规部队”
有三百多人,其余团练警察大约有五六百人,这还是因为最近“闹红”
而增加了人手的结果。
所以在三千多正规军的面前,抵抗力很有限,那些枪声,就是拎不清的团练或者警察们的抵抗。
聪明点的,或者丢了枪,跑到暗处去藏着;或者干脆投降,当然很多人也试图从北门逃出去,但大部分的此类人根本跑不过冲向北门的那些战士。
四个大门都被我军占领了,然后对于各个街区的扫荡开始。
偶尔还有冷枪传来。
文昌城区并不大,平时也就两三万人在城里活动,很多还是农闲季节性的。
所以主要的街道只有几条,大约一个时辰后,城市已经逐渐平静下来,市民们都躲回了家里,关上大门,心惊胆战,不知道是哪路好汉,祈祷着全家平安。
当战士们开始在街面巡逻,就可以发现各种大门内,那些偷偷窥视的目光,如果战士们对视回去,就会像被惊到的兔子那样,赶紧跑开。
在文昌县城的“官府”
衙门,李思华终于第一次与海南革命的三大领袖,王武明、冯百驹和杨善中会面。
就算是王武明这样沉稳的老大哥,看到李思华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年轻女军官,也不由得露出诧异之色。
几个人心里都在想,看上去那么年轻,真是人不可貌相。
在这个时空,李思华出身于1906年,今年虚岁才22岁。
只是她言辞谈吐和神态举止太过老成,大家往往就忽略了她的实际年龄。
大家坐下来后,迅速商量了眼前的安排。
由于此前已有计划,因此主要是简单商量了一下细节:
一、一个营驻扎文昌,前出一个连警戒海口方向,其余驻军城区和港口。
二、特种大队的侦缉中队与海南的同志配合,立即开始在海口等地建立情报点网络。
三、此次登陆,已经随船带来了能够装备2千人左右的地方部队的武器弹药,由三营营长杜琪配合杨善中,先将海南已有部队提升装备,接下来暂时以战代训,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四、兵贵神速。
明日,主力部队和配合的地方部队即南下,兵分两路,攻下琼海、屯昌、琼中、万宁这几个地方,形成初步的沿海革命根据地。
五、海南建军,李思华考虑放在万泉河一带,这里会是短期根据地的中间地带,利于各地募军集中,海运补给也比较方便。
文昌一带人口过于密集,不适合保密。
她已通知华海号返回淇澳岛,将会和华洋号,将所有武器弹药在五六天内运至北鹅港(后世的博鳌港),我军应在此之前控制此地。
六、李思华已经对部队干部进行了初步训练,解放一地,即应打击土豪劣绅,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组建地方武装,这些都要依赖地方同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军情不能耽误,大家同意上述安排后,杨善中即和曹子卿等去安排军事上的相关部署。
而王武明、冯百驹和李思华则继续商量根据地建设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到来的反扑等战略性问题。
冯百驹注视着李思华,他从刚才的战术协商,已经能够体会到,李思华在部队中的高度威信是如何来的,她思维缜密又敏锐,谋划一环套一环,思虑长远,但又明快果决,绝不拖泥带水。
他在心里感叹,盛名之下无虚士,李力胜同志能发展出如此强军,实有国士之姿。
最紧急的问题,当然是建立起临时的民事管理机构,不可能什么都让军队来管。
在总的结构上,李思华提出我们暂时建立的,是一个“海南专区民主自治政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