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让麦基逊们痛心不已,他们被迫分出了很大一块利润。
其实这也是李思华设下的陷阱。
在1932年完成交货后,德州军火商们的生意在哪里呢?至少在二战开启前,他们很可能陷入低迷的状况。
他们现在都大大低估了大萧条危机的破坏性。
这样李思华就可以吊着他们几年。
东方的订单,将是他们每年的救命稻草。
只要李思华有钱购买武器,就能以低廉的价格,在二战前保持从美国的军火供应。
这就是一种双重的保险,对自身在国内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建设能力的备份。
不过李思华也没有完全坑他们,本来3亿美元总价,李思华还要继续往下再砍价至少2千万美元的,最后放过了,就是明白地告诉他们,这笔钱是为他们和寇帝斯-莱特公司合作准备的,尽快研发出P36战斗机(历史上是1934年投入使用)。
按照4万美元一架(包含大量的配套炸弹等),直接是500架的订单。
加上原来计划的150架,总量达到了650架,要求尽量实现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交货。
寇帝斯-莱特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还超过了波音,资产大约有7500万美元,而李思华的这个订单就价值2600万美元,不由得他们不心动。
当时的航空业还是发展初期,后世著名的那些公司,此时还没有那样的规模。
历史上德州财团的军工业,最主要就是飞机和后来的导弹。
他们从1932年的休斯公司才开始起步。
李思文的飞机大订单,则加快了他们发展这个产业的速度。
所以对李思华来说,她在军工方面对德州财团,是一坑一推,至于最后能发展得怎样,就看德州财团自己的能力了。
不要说军火,其实农场也是一样,在大萧条中,美国的农场几乎倒闭一半,数量高达75万家,各种农产品都卖不出去。
李思华到时就可能是拥有巨大话语权的大买家。
而德州财团的这些家族,没有一个是在德州没有大农场的,否则还是德州人吗?
总之,上述都是利益捆绑的一部分策略。
在这种深度的利益捆绑下,她才能保证德州财团,一直能够为她在美国的运作,进行背书和提供协助。
接下来,她改组了安利体系,并强化了对于百事可乐的营销管理。
本身由于安华财团的先行抛售,后来的股灾中,这两只股票跌得就更惨烈。
安利股份一度暴跌了90%,而百事可乐跌了74%,金融小组因此趁着低价,回购了部分股票,恢复了对这两只股票的相对控股权,目前两只股票的持股比例都回升超过了50%,恢复了控股权。
不过为了未来抛售方便,实际上这些股份是通过复杂的构成,分散在很多户头上。
由于宝洁等公司对“传销”
模式的不断上诉,早有准备的安利,经过与政府机构的扯皮和协商,将传销模式改成了“直销”
模式,即原来可以无限层级的拉人头,改成了二级体制,上线只能享受向下发展两个层级下线的提成收益。
模式的改变是一方面,更受影响的是,随着危机发生和发展,原来目标客群定位的“中产阶级”
,现在消费开始节省了起来,而李思华知道未来会更糟,糟糕到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所以对安利的产品线进行了大改革。
推出了“平价一代”
,产品不再是以前那种昂贵的甚至是无用的奢侈品,而变成了全部是“社会必需品”
,或者是廉价口红这样的“怨气发泄品”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