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不过,通过海南和缅甸这几年农业的经验,在少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农家积肥的基础上,改进种源,以稻谷为例,是可以达到每亩500斤的收成水平的,这也成为了对农业发展到1937年底的要求水平。
届时3亿亩如果能收成1500亿斤粮食,则相当于0.75亿吨总收成,这已经是她前世历史上建国初期,全国粮食收成的一半了。
所以,要疯狂地发展氨化工和磷化工。
军事工业布局上,现在则呈现了“十大军工基地”
的格局。
除了海南和缅甸已经建成的两个。
在四川,就布局了4个军工基地,包括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战斗机为主)、重庆兵工制造基地、德阳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绵阳先进军工科技研发制造基地。
在贵州,则是贵阳飞机制造基地(轰炸机为主)、遵义兵工制造基地。
而云南,则是昆明兵工制造基地和曲靖弹药兵工基地。
这十个军工基地,完成后基本上能生产适应二战的全部陆军和空军的武器装备。
到1937年底,陆军装备,要达到每年40个步兵师、20个装甲师的生产装备能力;而空军装备,则要从1938年开始,具备年产各种飞机(战斗机为主)5000架以上的水平。
整体来说,对于两个飞机制造基地,压力是最大的。
当然,投资也是最多的。
所以包括大工业布局和军事工业布局在内,1935年的投资,高达2亿美元,而如果将李思华在前期购入的大量工厂、生产设备、生产线、工艺等计入的话,实际上1935年的实际工业投资,大约要超过6亿美元。
而接下来的1936年和1937年,李思华估计每年至少还要投入2亿美元。
说到底,三省的大工业和其它主要工业,就是李思华用超过10亿美元(相当于25亿元银元或者人民币以上)的巨额投资,来打破常规的发展,配合前期在海南和缅甸的工业基础,在三年之内奠定中等强国的工业底子。
如此庞大的工业建设,自然对人才的需求是海量的。
1935年比较好的一点,是招聘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还基本上稳得住,虽然很多人已经打算回国,但时间上都被劝说,推到了1936年的下半年,即先让他们帮助完成近期的庞大工业建设的主体任务。
另外一点是,安华集团终于开始收获培养的高级人才了,1930年送出去的1万留学人员,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多人,按照与安华的协议来到了根据地,除了有部分是单纯赚薪水的,打算按照协议做个三五年。
也有至少五千多人,是真正的爱国者和进步分子,在根据地他们会长期发展下去。
这几年安华尽力按照每年1万人的规模,向欧美送留学生过去。
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这样如果按照70%的比例(实际上最终应该能达到85%左右,因为一些人是为了研究,而延长了在欧美的时间),每年收获7千人的话,到1939年,较大概率能收获4万人左右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1939年后,欧洲停止这一高级人才培养工程,而在美国,则计划延续到1944年,还有5年时间,如果一切顺利,还能收获2万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这样的话,到1945年,加上本土培养,也许能达到8万人规模的高级和准高级人才团体,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可以撑起建国初期的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体系。
所以科学院已经大为扩容,而且多个专门的研究所,也已经因此成立。
在初期技术人员方面,目前大约有约40万人,等到7月后,会补充20万人,达到60万人的水平,其中部分资深的,经过这两年的充分工业实践训练,技术水平已经突破了初级的门槛,成为了中级人才,现在中级人才方面,在这40万人中,大约有个5万人的样子。
李思华预计,到1937年下半年,基本可以达到她原来“十百千计划”
预想的百万初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产业工人方面,海南和缅甸大约有180万人的样子,在云贵川三省过去的底子,短期能增加50万人左右,总数就是230万人。
这远远不够,但只能随着工业建设,不断招聘不断教育培训,李思华要求,到1937年底,形成1000万人的产业工人格局。
所以,她原来的“十百千计划”
,到1937年底,高级十万人才是实现不了的,甚至再有八年,到1945年可能也够呛。
不过后两项,百万初级技术人员和千万产业工人,现在还是很有希望的。
最后,包括外籍人才聘用、科研经费和教育培训经费等在内,再包括1935年新增的近30个师的装备费用,李思华虽然已经尽量节省,1935年的总投资还是达到了5.5亿美元,超过了原来预算4亿美元整整1.5亿美元。
对于超支的这1.5亿美元,李思华用近期的黄金收入弥补了大约0.5亿美元,但还是挪用了本来计划明年和后年使用的1亿美元。
除去这些巨大开支后,她手上的“灵活现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