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里的阿萨姆人实在过得太苦了,他们非常仇视英国人和印度人,因此在发现这是一只以兄弟傣族为主的“同族”
军队后,很快接受了他们,现在部队中已经有不少当地的阿萨姆兄弟,他们和他一样的勇敢。
在附近的山岭,他们已经建立了营地,从缅甸克钦邦到所谓印度的那加兰,再到阿萨姆邦,一条军事交通线,已经建立了起来,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都在运输,他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基地。
特遣一团的团长吴少兵,也在这个营地,特遣一团本来是地方部队,而且不是一只部队的,上级从多支部队中选择了一些人,组成了这只部队,派遣到东北七邦来活动,而且据他所知,这样的部队至少有5只。
他原来对所谓的“东部7邦”
没有什么了解,出发前还有点奇怪为什么组织说要解放这个地方。
一路上他拼命学习下发的资料,而且眼睛所见,他才理解了上级的深意。
这里完全是黄种人的地域,在他活动的那加兰和阿萨姆,主要的民族都是傣族的支脉,原来这里的人,很久以前是从云南等地的傣族聚居地分出来的。
阿萨姆在当地语言中读为Asom,是“掸”
的异写,古汉语读作seóm,实际是傣族的一个别称。
阿萨姆人与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其实原来都是一体的。
阿萨姆人受到的压迫,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但是英国殖民者在这里掠夺,而且印度的那些权贵和鹰犬,也根本不把阿萨姆人当成人,也许这就是卑劣的人性,自己当奴才,如果有人还可以被自己欺压,立即就觉得自己是个人上人了,阿萨姆的见闻,使得吴少兵对于印度人殊为痛恨。
他还联想到了以前听说过的印度的高利贷商人们,在缅甸欺压农民的事情。
这使得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东部7邦,从英国殖民的印度中解放出来。
按照资料的介绍,这里的原居民最早可能从东晋开始就有中原移民,而唐末大乱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人跑到这里,例如那些被吐蕃奴役的“温末”
(汉族奴隶)。
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统一了阿萨姆各部族,结束长期的战乱,建立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这里位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上游在中国西藏。
吴少兵受过的军事教育让他理解,东部7邦加上缅甸的战略意义,这两块地方在中国之手,就能守住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包括不丹、锡金,以及藏南,都能够稳定地控制,这是国土西南战略的重要基石。
阿萨姆有300多万原居民,在军事交通线打通后,他认为至少可以发展出10万以上的地方部队,占据所有山区。
他和同志们已经深刻全面地学习了当年上缅甸发展根据地的经验,在这里又很容易得到仇视英国人和印度人的阿萨姆人的全力拥护和支持。
想起出发前首长的发言,要求他们在7个邦发展出30万以上的游击队(地方部队),成为这些地区的山区之王,等待大约4~5年后主力部队的到来。
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到4~5年后,但他知道,这一定会实现。
阿萨姆很适合种植稻米和玉米,他们在山区根据地,谷地中种植稻米,山坡上开垦了一些土地种植玉米,相信很快粮食的压力就会大为减小。
接下来,缅甸根据地的一些生产组织,也会过来支援,在山区建立起畜牧业的基础。
这个时候的阿萨姆,孟加拉人还没有大规模地涌入,约8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仅有不到400万人口,发展农牧业的条件很好。
对于士兵是印度人,而军官和军士由英国人担任的英印军,他们并不太担心。
以前缅华在缅甸消灭掉的6个英印师,已经是英印军中的精华部队。
普通的英印军,其印度士兵既未经充分训练,也不是为祖国而战,军中地位更处在最底层,所以战斗力相对低下。
在二战前英国养伤的日子里,英印军的规模也不算大,也就20多万人。
而且这些英印军对英国的不满,其实也挺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认为英国欺骗了他们,本来的交换条件是让印度独立的,结果英国食言了。
因为这个,英印军还爆发了局部起义,不过被英国人镇压下去了。
说来这也挺可笑,不靠自己的实力,想依靠冷血主人的怜悯而获得独立。
此时英国的财政状况仍然不够好,而且德国的压力越来越大。
英军已经算是顶着德国的压力,不得不向印度少许增兵了,到二战前,本土英军在印度有5万人,这已经是极限。
当然英国人可以动员印度,扩充到130万~150万人也没有问题,但是财务负担呢?印军可不是人民的军队,说白了就是一只雇佣军,没有薪水人家可不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