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雇佣模式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织坊、棉纺作坊中大范围出现。
苏州城东的织坊区内,数百台织机昼夜不停地运转,机户们投资建厂、购置设备,机工们则按日领取工钱,凭手艺吃饭,双方通过契约明确权利义务。
松江的棉纺作坊更是连成一片,从棉花采摘、去籽、纺纱到织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每日产出的棉布堆积如山,通过水路运往全国各地。
这种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的生产方式,在湿润的江南土地上蓬勃生长,为大明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库的账本上,一串串数字记录着帝国的富庶:白银储备已超过三千万两,黄金百万两,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全国支用五年之久。
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明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的帝国。
洪熙十四年五月,京城的初夏已带着几分燥热,紫禁城的梧桐树叶绿得发亮。
距离六十一岁大寿还有不到三月,朱高炽近来总觉精力不济,批阅奏折不到半个时辰便会头晕目眩。
这日午后,他在御花园藤椅上小憩醒来,望着满园盛放的芍药,又想起户部刚呈上来的国库清单,见国强民富、四海升平,心中那股对朝政的倦怠感愈发浓重。
他无意识地对身旁侍立的近侍感叹:“天下已定,边境无虞,百姓安康,朕也该享几天清福。”
这番话并非随口说说。
几日后,朱高炽便在早朝上,下旨改革中枢制度:“自今日起,朝廷日常政务由内阁首辅杨士奇总领,各部司奏折先呈内阁核议;遇有军国大事,需经内阁会议议定具体方案后,再呈朕与太子朱瞻基过目定夺。”
旨意一出,满朝文武虽有惊讶却无人反对——杨士奇辅佐两朝,品行端正,才干卓绝,由他总领政务,实乃众望所归。
这道诏令,标志着朱高炽正式将朝政实权交予内阁,自己则退居幕后,安心养病。
,!
杨士奇何等精明,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的道理,更明白大权在握极易招致“专权”
非议。
退朝后,他立刻在内阁值房召集几位阁臣商议,很快便有了章程。
次日,他便向皇帝递上奏折,提出推行“众人商量制”
以完善政务决策: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召开“内阁扩大会议”
,参会人员除内阁成员外,还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九卿官员,以及英国公张辅等十三位功勋卓着的勋贵,凡涉及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官员任免、大额钱粮调拨等事务,都需在会上公开商议,经多数人同意方可推行。
朱高炽看罢奏折,对杨士奇的谨慎颇为赞赏,当即朱批“准奏”
。
杨士奇并未止步于此,他又考虑到地方诉求往往难以上达中枢,再次上书提议:令各省从在籍举人、有声望的乡绅、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中推选出五名“地方代表”
常驻京城,每半年轮换一次。
这些代表可列席内阁扩大会议,在涉及本省灾情赈济、税赋调整、水利兴修等事务时,有权陈述地方实际情况,代表百姓利益发声。
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朝堂议事仅闻官声”
的局限,让决策更贴合各地实际。
此时此刻的杨士奇,站在内阁值房的窗前望着皇城,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帝国的近代化篇章。
他推行的“内阁扩大会议”
,通过固定参会人员、明确议事规则、实行多数表决,已具备了近代内阁制的核心特征;而地方代表列席议事的制度,更是蕴含着议会制中“代议制”
的雏形。
这些制度虽未像后世那般明确定名,也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明的权力运行模式——从以往的皇权独断或少数大臣决策,转向更具包容性的集体商议。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