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晚风过境后不久。
一辆黑色商务车停在了负一楼车库当中,小子珊和李冉提着书包从车上下来,俩个小丫头也不等后面的马姐,沿着带扶手的楼梯一溜烟跑没影了。
很快。
俩丫头就跑进了自家一楼会客...
维也纳的余温还未散去,北京的春天却已悄然深了几分。
机场外那片为他们点亮的星空持续亮了整整七天,直到电力公司发来通知说电路负荷超载。
没人去关??那不是灯,是某种象征,像极了当初排练厅里那盆被李冉放在窗台的绿萝,不起眼,却倔强地活着。
“星火计划”
五个字,从一个边缘公益项目的名字,变成了热搜榜上反复出现的文化符号。
媒体称他们为“来自东方的听觉革命”
,学者开始撰写论文分析《重生》中的多声部叙事结构,甚至有心理学教授提出“音乐共情阈值迁移理论”
,试图解释为何一段融合了口琴、热瓦普与交响乐的作品能让素未谋面的人泪流满面。
而孩子们,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排练厅。
只是现在,这里不再冷清。
地板上多了防滑垫,墙上装了盲文标识,角落增设了一台能将音频实时转成震动波的触感仪??林晚晴说它像“大地在说话”
。
沈佳明笑称这是国内首个“无障碍艺术共创空间”
,其实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李冉坚持的结果。
她没接任何综艺邀约,拒了三份品牌代言,甚至连央视专访都只答应录一期教育专题。
“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变成‘被观看的奇迹’。”
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我们要继续做音乐,不是展览。”
可世界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
一个月后,文化部牵头召开“特殊青少年艺术发展研讨会”
,邀请“星火计划”
作为唯一民间团体代表发言。
会议室里坐着十几位专家、官员和艺术机构负责人,空气里飘着咖啡与权威交织的气息。
轮到李冉时,她没有拿稿子,只是平静地说:“我们不需要特殊政策,只需要平等机会。
比如,让一个看不见的孩子也能报名全国青年器乐大赛;让一个自闭症少年的鼓点不被当成噪音驱逐。”
会场沉默良久。
一位老教授缓缓开口:“你说得对,但我们体制……有它的难处。”
“我知道。”
李冉点头,“所以我不要求改变体制。
我只要求,别再用‘保护’的名义把他们关在外面。”
话音落下,掌声稀疏响起,夹杂着几声轻咳。
会议纪要最终写的是“鼓励多元化艺术探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