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计划悄然推进。
七月,阿依古丽回到喀什,在村委会支持下办起了暑期音乐营。
她背着热瓦普走村串户,用琴声换孩子们的信任。
有个十二岁的牧羊少年起初躲着不见,直到听见她弹《阿尔泰月光》,才悄悄靠近,低声问:“姐姐,这歌能教我吗?”
后来才知道,他父亲嫌他“整天哼怪调子”
,三年没让他碰乐器。
八月,小宇在北京南站地下通道租了个小摊位,挂出“免费口琴教学”
的牌子。
第一天只来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是被母亲硬拽来的。
但一周后,那里聚起了十几个少年,有的带着自制竹笛,有的拿着破旧口风琴,还有个聋哑女孩用手语比划着节奏,请他“教我怎么震动空气”
。
与此同时,姜小虎考入一所民办艺术学院特教班,成为该校首位肢体障碍舞蹈生。
开学典礼上,校长致辞时特意提到:“真正的艺术,从不挑选身体。”
台下掌声雷动,唯有姜小虎低着头,眼角湿润。
他知道,这句话背后,是李冉连续写了五封建议信、打了十七通电话才换来的入学资格。
阿木的“打不碎”
鼓教室在九月底正式挂牌,地点就在原福利院废弃的活动室。
他不要租金,只定一条规矩:每个学员必须教会至少一个别人认为“不会打鼓”
的人。
第一个月,来了七个学生??包括一名脑瘫少年、一对听障双胞胎,还有一个曾因情绪失控砸过教室的叛逆少女。
阿木教他们的第一课不是节奏型,而是如何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跳,“因为鼓的本质,就是放大的心跳”
。
最让人意外的是林晚晴。
她在十月的第一个周末发布了人生第一首原创歌曲,名为《光的形状》。
没有MV,只有一段音频和一份由志愿者朗读的歌词文本上传至公益平台。
歌曲以钢琴为主轴,穿插着口琴片段与童声采样,旋律极简,却层层递进。
其中一句写道:
>“我看不见颜色,
>但我听过红色的温度;
>我不懂图像,
>可我知道,光是有形状的??
>它长成你牵我走路时的手掌,
>弯成妈妈藏在药盒底下的微笑,
>碎成无数个夜晚,
>有人为我点亮的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