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家里拢共有十亩地,市值也就五十多两,跟钱庄抵押借款是会被压两成价的,也就能借到四十两左右。
本来想着进绸布就得耗费一半,剩下的还得租铺子、请掌柜、绣娘、买丝线,花用起来难免要紧紧巴巴的。
这下子可好了,省出了十两银子,找铺子的时候也能找个地段好点的,请掌柜和绣娘时也不怕付不出月钱心慌了。
宋氏便拉着辛月的手夸道:“我们月娘真是厉害,还没开张就帮娘亲办成了件大事,等你爹爹和哥哥回来,可得让他们知道知道,日后咱们家可是有了个得力干将了。”
辛月被宋氏夸得嘴角翘起,眼神渐渐得意起来。
来这个家也有段时日了,都是被家人养着宠着,虽然这日子过得挺舒服开心的,但辛月毕竟是个成年人的芯子,能帮上家里的忙,带来的满足感可是连骑驴的快乐都比不上的。
宋氏瞧着女儿开心的样子也高兴,只是担心女儿饿肚子,便赶她去吃饭,打趣的说:“月娘快些去吃午食吧,你那梦里都馋哭了的炸鸡,去晚了可别没吃上。”
辛月倒不担心,张家又不是什么不知礼数的人家,三个兄弟虽嘴馋但也知道做客的礼数,定不可能把炸鸡吃完了的。
再说了还有辛姑母和贴心的小玉娘在,定会给自己留好的。
不过她也不想耽误宋氏用饭,宋氏现在是一人吃饭供两人,她吃饱了还得去给辛年喂奶呢,便跟宋氏告辞一声笑着跑了出去。
辛月回到饭桌坐下一看,自己碗里已经堆好了几块炸鸡和一个炸鸡腿,张家兄弟面前吐了些鸡骨头,但盘子里还有不少,显然是克制着吃的。
见辛月回来,张大郎便连连夸赞道:“月娘妹妹这个梦做得甚好,这炸鸡确实好吃,我走南闯北好几年了,都没见过卖这个的,凭着这个方子日后开个小食铺,生意也定不会差的。”
杨氏也吃了几块,连连点头赞同的说:“确实好,我是做厨子的,说实话日日闻多了油腥味,其实平日里我更爱吃些清淡的素菜,可这炸鸡实在太香,我都忍不住吃了又吃,犯了馋瘾停不住嘴。”
辛月一边啃着喷香酥脆的大鸡腿,用碗接着小心的不让面渣掉到桌上,听到他们夸奖的话抽空停了嘴才回一句:“可不是我的梦好,是我姑母手艺好,才能做得这么好吃,我不过说了一句把鸡腿裹个面糊炸一炸罢了。”
辛姑母连忙摆手说:“可别这么夸我,这里可有正经的厨娘在呢,宋家嫂子的厨艺才是真的好,这桌上几道菜都好吃极了,难怪能在县令大人家里做厨娘。”
辛月坐下来就忙着啃鸡腿,还没来得及打量桌上其他的饭菜,听辛姑母这么说连忙去看。
桌上有几个盘子同辛家不一样的
菜,定就是张家婶子做的了。
瞧着张家婶子做的菜确实和辛姑母的有差距,辛姑母大概做的都是乡下的宴席,讲究的是个实惠大碗味道好。
张家婶子则是在官员府邸做厨娘,这读书人讲究风雅,便是吃食也要做得精致,还要讲究摆盘。
桌上一道鱼片都摆出了牡丹花的模样,瞧着都让人舍不得下筷,怕破坏了这美感,所以这道菜到辛月回来了都还是完整的模样。
辛月瞧了大家一眼,干脆自己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伸手夹了第一筷子。
这鱼片极薄,夹起来却弹弹的没有想象中那般脆弱易断,估计是生片好了之后只拿热汤浇烫熟的,白嫩的鱼片放进嘴里鲜嫩弹牙,汤很清亮,没什么颜色味儿也不重,没有喧宾夺主,只突出了鱼肉本质的清甜。
辛月咽下嘴里鲜甜的鱼肉,举着大拇指夸道:“张家婶子这菜做得实在是雅,咱们县城最大的酒楼也没见过这么好的手艺。”
杨氏被辛月夸得心花怒放,压着嘴角说:“哪里哪里,那还是酒楼的大师傅厉害,他是我大师兄呢。”
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饭,桌上一口剩的都没有,还好辛姑母炸鸡时有听辛月的单独装了一碟子,留着给辛长平和辛盛晚食回来吃。
杨氏摸着鼓起的小腹,犹豫了半响开口说:“过两日我要回县衙上值,不知可否劳烦辛大姐替我做一份炸鸡?”
杨氏是潍县大族杨氏的旁支女,她丈夫张捕头能坐稳捕头的位子,除了因为他武艺出众,更是因为他是杨家的族婿。
当朝不允许官员在户籍本地做官,外放的官员皆是三年一任的流官,本地的世家豪族则把持着大部分的吏员之职。
是以官员到了任上,人生地不熟的,都多要仰仗本地世家豪族,与他们打好关系,好配合自己的执政方针,做出了政绩才能在得到好的考评,才有升迁的机会。
潍县世家以杨家为首,当初何大人到了潍县,家底便被杨家查了个干净,知道何大人出身京中官宦世家,杨家便不敢托大,主动派人前往县衙示好。
杨家族长杨怀恩先送了厨艺好的杨氏去后衙做饭,后又给何大人说了自己的堂侄女为妻。
这几年杨家和何大人共进退,帮着何大人稳定地方,政绩考评年年都是中上,明年第二任期满,何大人肯定是要升官的。
何大人的大女儿是前头的妻子留下的,被接来潍县的时候才十一岁,在潍县住了四年就到了及笄之年,京城里家中祖父祖母已经开始为她商谈亲事。
何大人虽然自己娶了潍县本地的杨氏女为妻,却从未想过要在潍县当地嫁女。
虽然杨怀恩曾提过,他那在外做学政的弟弟有一嫡长孙,年岁与何大人女儿相当,读书亦有些天资,如今已有秀才功名,希望能求娶何大人的长女为妻。
可何大人在潍县待不长,并不想把长女嫁在潍县,日后他去了别处为官,一生怕是都再见不了几面,便拒了这门其实还挺般配的婚事,只托了在京城的父母多多留意,替长女说个京城的儿郎。
这样长女将来嫁在京城有祖父祖母照看,何大人外放时三年回京述职一次都可相见,日后他有机会回京任职,更是能常常相见。
何大人的父母自长孙女及笄之后便一直寻访合适的儿郎,只是对方不是挑拣孙女丧母,就是嫌孙女在小地方长大,虽不曾和孙女直说,但快半年了都没个好信,何家大小姐为人聪慧,猜也猜到了。
所以近两月一直怏怏不乐,茶饭不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