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其实何大小姐不是个难伺候的人,她三四岁大的时候母亲生弟弟难产去世,一直由祖母带在身边教养,她祖母是个乐观开阔的性子,带得她也是个豁达爽朗的脾性。
当初她爹爹来信说要娶亲,何大小姐也不曾闹过脾气,她知晓她爹爹都是为了她和弟弟,这几年才一直推拒了别人的说亲,如今也是看他们渐渐大了,到时候说亲的时候别人会以她没有母亲教导为由看轻她。
后来接她来潍县,她也乖乖的来了,还帮着压制调皮的弟弟,从来不曾给过继母难堪。
当初何大小姐刚到潍县,吃不惯当地的口味,却也不曾为难过厨房的人,也不曾闹着要吃京城口味的饭菜。
杨氏跟何夫人是族中姐妹,两人关系不错,对这个不多事的大小姐观感很不错,而且杨氏本就喜欢女孩儿,她内心对何大小姐还有几分心疼。
毕竟若是亲娘还在,十来岁的小姑娘谁会刻意表现得这么懂事大度呢?便是性子娇些,挑剔些,在亲娘眼里都是一样的可人疼。
所以最近见何大小姐越发消瘦,杨氏心中也替她着急,只是她会做的花样这些日子都使遍了,也不曾令何大小姐开过胃口。
这回杨氏归家前,何大小姐还特意叫她去房里,给了她不少赏赐,说:“杨姨,最近我吃饭不得劲,不是因为你的饭菜做得不好,你莫放在心上,辛苦你为我做了这么多花样。”
今日吃了这从未见过的炸鸡,杨氏便想着带去给何大小姐试试,万一她也爱吃呢?能多吃个两口也是好的。
杨氏不好跟外人细说何家的家事,尤其是女儿家说亲的事,更是家中私密,不可外传,便只说:“何大人家的大小姐和大少爷也都是十几岁的年纪,这炸鸡他们肯定也爱吃,那大小姐为人极大方的,到时候少不了赏些好东西。”
辛姑母听了倒不眼馋那赏赐,只是她想着自家大弟便是何大人的手下,常得人家照顾的,给人家孩子送些吃食也是应该的,便笑着点头应了说:“这不值当什么的,用不着要大小姐给赏赐,过两日我便先腌制好鸡块,张嫂子你要去上值的时候便来拿,这炸鸡现炸出来的最香,你带去后衙里再下锅便是。”
“嗳,那最好了。”
杨氏高兴的说:“那天我早上起来便把鸡处理好了给你送来。”
杨氏帮着辛姑母一块儿收拾了碗筷,都洗刷完才拎着自家的餐盘回家。
小儿子张三郎扛不住困意呼呼欲睡,她便招呼老二张二郎带着弟弟回房午憩。
张家这宅子和隔壁辛家的宅子格局一般无二,家里三个儿子,老大自己住一间,老幺以往跟着夫妻俩睡,今年过完年嚷嚷着自己大了一岁,不肯再跟爹娘睡,如今日日缠着他二哥。
张大郎揣着辛月给的银子,回自己屋里拎出几包点心,跟杨氏打声招呼便要出门。
杨氏习惯性的埋怨他一句:“大年下的还往外跑不着家,真得给你娶个媳妇回来,好好管着你。”
张大郎听他娘这类似的话听了两三年了,耳朵都要磨出了茧子,不痛不痒的,解释一句:“今天儿子可是去办正事的,才不是去鬼混。”
杨氏听了更气:“还有什么事儿比你娶媳妇更是正经事?我告诉你,我已经跟县里的几个官媒都说好了,过了十五你就给我乖乖的跟着媒婆上门去相看媳妇,今年你说什么也得给我把儿媳妇娶回来!”
“以后再说吧,我这赶时间帮辛夫人去买绸布呢!”
张大郎一听头都要大了,忙丢下一句话便从杨氏身边溜了出门。
杨氏看着晃悠的院门气得直喘,嘴里嘀嘀咕咕的说:“真是个冤孽,怎么就生了个这么不省心的臭小子,人家儿子都巴不得早点娶亲,偏我家这个,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呸!”
张大郎跑出了巷口外才放缓了步子,一边往兄弟家走,一边在心里嘀咕:以往娘亲都是自己回家住了半个月才开始嫌自己碍眼,今年怎么才第二天就对自己又打又训的,奇了怪了。
张大郎所在的镖局开在县城门口那附近,镖局的人大多也住在城门那一片。
这镖局规模不小,分了六个运镖队,每队有八到十人。
张大郎在的那个运镖队便有足十人,一半是干了十多年以上的老人,一半是和张大郎差不多时候进的新人。
再小的圈子里都有江湖,更何况他们本就是习武的粗人,自然而然的分了两个团体,老人那边儿瞧不上新人们小打小闹带点绸布
挣那点碎银子,他们自有来钱的门道,只是背着新人们干,并不愿带他们发财。
和张大郎相好的四个弟兄都成家了,不像张大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便各个都用预支的月钱带回两三匹绸布,在江州买才六、七钱银子一匹,混在商队里不用交税也没有运费,回来一匹就挣个三、四钱银子。
他们走镖的月钱高也就一两银子,这带一回私货就白得一个月月钱,除了张大郎另外四个都干。
张大郎挨个敲门,给每一家的嫂子都留一包点心道一声新年好万事吉祥,然后把四个兄弟都叫到了一块儿,才掏出装了银子的荷包晃了晃说:“兄弟帮你们找了个稳定的销路,定金都拿来了,日后再去江州走镖,带回来的绸布都不用费劲找人来散卖了,拿回来就有人都收走。”
过年都穿新衣裳,张大郎这四个兄弟各个都是家里剩了些不同的料子,拼在身上花花绿绿的热闹极了,听了都高兴起来,嚷嚷着:“好极了好极了,老子再也不用被婆娘逼着穿这花绿的衣裳了,老子练武的哪穿得惯这绸衣,说实话还没老子那麻布的短打穿着好看呢!”
张大郎轻轻松松的谈好了收购绸布的生意,把二两银子给四个弟兄分了,说尾款过些时日再结。
有张大郎作保,又听说买绸布的人家是县衙书吏辛大人家,几个镖师自然是不担心的,收了定金便急性子的说:“老子这就去把绸布给你送去,免得万一有人来买布,家里那婆娘傻乎乎的把布剪了。”
这边一切顺利,辛长平和辛盛那边也是早就到了黎山脚下的杨氏祖宅。
辛长平他们出发的时候刚到巳时,黎山离县城不是很远,往日里辛盛步行走着也就一个时辰便到了,从辛家驾驴车去更快些,半个时辰便到了。
今日杨氏族长杨怀恩的院子里热闹非凡,他每年初五都会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学生,不论是考上功名的,还是白身的,今天只要来拜年,他都会见一见,勉励几句。
只是这些学生他也不是全认得,毕竟他是书院的山长,名义上书院里所有就读过的人都能称一句是他的学生。
但能进到内院等着中午留饭的午宴的,就只有他自己前些年真正执教过那几年的学生,和后来书院里能考上秀才且还在继续举业的一小撮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