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窑火西连恒河源,青瓷白瓷映梵天。
纹融唐梵千般意,一器能传万里缘。”
恒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三座龙窑正吞吐着浓烟,窑工们赤着臂膀,将刚出窑的青瓷碗捧出,碗沿的莲花纹在夕阳下泛着莹润的光泽——这不是江南越窑的珍品,而是大唐工匠在天竺州亲手烧制的“梵唐瓷”
。
当青白瓷光映照在恒河水面,连河水都染上了几分东方的温润,仿佛在诉说一段跨越万里的技艺奇缘。
这一切始于李承乾的一道诏令。
当年那陵提婆王在奏折中提及“天竺百姓皆爱唐瓷,然路途遥远,破损者十之三西”
,恳请大唐派遣工匠赴天竺州,就地烧制瓷器。
李承乾阅后,命工部从邢窑、越窑挑选五名顶尖工匠,携带瓷土标本、釉料秘方与窑炉图纸,随使团西行。
临行前,工部尚书特意嘱咐:“勿拘于唐式,需观天竺水土,融其纹饰,方为长久之计。”
工匠们抵达曲女城后,首要之事便是寻找合适的瓷土。
领头的老窑工周明带着徒弟们沿恒河勘探,终于在下游发现一片优质高岭土,质地虽不及邢窑的细腻,却带着独特的温润感。
“这般好土,烧白瓷定显圣洁,烧青瓷更添翠色。”
周明捧着土样,对前来探望的那陵提婆王笑道,“只需配些唐地的釉料秘方,定能烧出不逊于长安的瓷器。”
那陵提婆王当即划拨土地,在恒河畔建起瓷窑。
窑炉仿照邢窑的“龙窑”
样式,却根据天竺多雨的气候,加高了烟囱;拉坯的转盘则结合了当地的“象力驱动”
装置,省力又高效。
开工那日,周明率工匠行“祭窑礼”
,既供奉了大唐的“窑神”
,又请天竺僧侣诵经祈福,引得百姓围观称奇:“这是要让唐神与梵神共护窑火啊!”
首批试烧的瓷器,是模仿邢窑风格的白瓷佛龛。
周明特意请天竺工匠在龛壁刻上梵文“嗡嘛呢叭咪吽”
,字体古朴,与唐式的缠枝纹相映成趣。
开窑时,当那尊洁白如玉的佛龛露出真容,连见惯珍宝的婆罗门贵族都惊叹:“比雪山的白玉更净,比恒河的月光更柔!”
那陵提婆王将佛龛供奉在大唐护国寺,香火缭绕中,白瓷的圣洁与梵文的庄严浑然一体,成了州内百姓争相朝拜的圣物。
初获成功后,工匠们又尝试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
周明发现,天竺的钴料比唐地的更显浓艳,便与当地画师合作,在青瓷碗上绘制恒河特有的“千叶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