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臣愿梵州永为大唐藩屏,世世归顺!”
李承乾扶起他,命内侍取来一方匾额,上书“大唐梵州”
西个金字,笔力雄浑,正是他亲笔所书。
“此匾赠予曲女城,悬挂于州衙正门,让梵州百姓日日得见,知自己是大唐子民。”
他又指着案上的礼物,“朕亦有回赠:《唐律疏议》《大衍历》各一套,供梵州参照施行;另有百匹云锦,织着黄河与恒河交汇的纹样,愿两河子民永结同心。”
那陵提婆王捧着匾额,如获至宝,连声道:“臣定将匾额供奉于州衙,让梵州官吏百姓日日瞻仰,不忘陛下恩德。
臣还想恳请陛下恩准:梵州愿按唐制,三年一述职,岁岁贡本地特产,永守藩臣之礼。”
李承乾大悦:“都督有此心,朕心甚慰。
自明年起,梵州岁贡可不必过于贵重,只需些香料、药材,以表心意即可。
倒是州学的优秀学子,可多送些来长安求学,朕亲自考校。”
宴席上,那陵提婆王还与百官交流起梵州的治理心得。
他向户部尚书请教均田制的细节,与礼部尚书探讨佛诞节与清明的合办之法,甚至拉着工部尚书询问改进水车的技艺。
有大臣笑言:“都督如今说起唐制,比我等还要熟悉。”
那陵提婆王正色道:“非是熟悉,而是深知唐制能安百姓、富家国。
臣在梵州推行的每一条法度,都经百姓检验,确是利大于弊,这才敢坚持施行。”
在长安停留的一月里,李承乾特许那陵提婆王游览京城。
他在国子监听学子们诵读《论语》,在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探讨佛法,在西市的梵音阁看唐梵商人交易,甚至还去尚书省旁观官员办公。
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询问,命随从记录,准备带回梵州效仿。
离京那日,李承乾亲自送至灞桥。
那陵提婆王望着眼前的帝王,忽然双膝跪地,捧着梵州的户籍册副本道:“臣此去,定将陛下的恩德传遍梵州每一寸土地。
这户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大唐的子民,臣会像守护恒河一样守护他们,绝不负陛下所托。”
李承乾扶起他,笑道:“朕信你。
治理藩属,不在苛求,而在同心。
梵州有佛国之善,大唐有中原之礼,两相融合,便是最好的治理。”
那陵提婆王带着“大唐梵州”
的匾额返回曲女城时,全城百姓夹道欢迎。
当匾额悬挂在州衙正门的那一刻,梵音与唐乐同时响起,僧侣们诵经祈福,学子们齐诵《论语》,场面庄严而热烈。
那陵提婆王对百姓们高声道:“从今往后,我们是梵州人,更是大唐人!
陛下赐我们之名,我们要以忠诚回报!”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望着舆图上被标注为“梵州”
的区域,对李象道:“你看,治理边疆,武力能定一时,文教能安一世,而君臣相得、心意相通,方能传之久远。
那陵提婆今日的忠诚,不是因畏惧大唐的强盛,而是因他真正明白,归唐对梵州百姓是福不是祸。”
李象点头:“就像那匾额上的‘大唐梵州’,‘大唐’是根,‘梵州’是叶,根叶相连,才能枝繁叶茂。”
暮色中的太极殿,烛火摇曳,映着案上那本梵州的户籍册。
李承乾知道,当梵州的名字出现在大唐的舆图上,当户籍册上的梵文名字旁标注着汉文注解,当那陵提婆王真心实意地以“大唐藩臣”
自居,这场跨越万里的文明融合,便己真正扎下了根。
而岁贡述职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礼仪的履行,更是心与心的印证——就像恒河汇入大海,不是消失,而是以更辽阔的姿态,奔向更远的未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