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79章 文脉永续 丰碑永存(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画瓷窑并烧唐梵瓷、州学同授汉梵文;“民生相依”

则录圩田共耕、商路同护的日常景象。

最动人的是画卷的细节:一名天竺学子在双语册上批注《论语》,笔尖悬在“仁”

字上方,而他身后的书架上,《金刚经》与《诗经》并排而放;曲女城的市集上,唐商用梵语讨价还价,天竺妇人则用唐式算筹清点香料,货架上的青瓷碗,外侧是越窑的莲纹,内侧刻着梵文“吉祥”

阿罗憾在画跋中写道:“初绘时,觉唐梵殊异;终了时,方知万物同源。”

当《唐梵文明图》送入秘阁,那陵提婆王在曲女城修建的“唐梵碑苑”

也己落成。

碑苑选址于大唐护国寺旁,占地十亩,沿中轴线排列着三十余通石碑,皆用汉梵双语镌刻。

第一碑是李承乾的册封诏书,字迹拓自原件,庄严雄浑;第二碑录两国互赠典籍名录,从《千金方》到《阿闼婆吠陀》,共列三百余种;第三碑刻“唐梵合律”

的条文,“十恶”

罪名旁注着对应的佛教戒律……每一碑都是一段历史,每一石都见证交融。

碑苑的尽头,立着两尊等身雕像。

左侧是李承乾,身着唐式龙袍,左手按剑,右手持卷,目光望向西方;右侧是那陵提婆王,身披唐式紫袍,左手握佛经,右手抚碑,视线投向东方。

两尊雕像肩并肩,脚下的基座刻着汉梵双语“永为一家”

,字缝间己生出几株细草,仿佛时光在悄然见证。

雕像揭幕那日,那陵提婆王率梵州百姓举行盛大祭典。

他在碑前诵读祭文:“昔者,唐梵隔万里,音信难通;今者,碑石连两邦,文脉永续。

此非一人之功,实乃天道使然——人心向和,文明方兴。”

祭文毕,僧侣们用汉梵双语念诵《心经》,声浪掠过碑廊,与长安秘阁内展开的《唐梵文明图》遥遥呼应。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命人将《唐梵文明图》与《唐梵通历》的真迹送入秘阁,与“唐梵碑苑”

的拓片一同收藏,立下规矩:“凡后世帝王,需每三十年检视一次,若通历仍行、画卷未损、碑石不朽,便知唐梵之好未绝。”

他还特意将那陵提婆王赠送的“唐梵瓷瓶”

置于秘阁中央,瓶身的龙纹与飞天纹在烛火下交融,恰如这一室的文脉。

这年冬至,李承乾在御书房翻阅《唐梵文明图》的副本,李象侍立一旁。

“你看这画中的孩童,”

李承乾指着卷尾的场景——一名唐童与一名梵童在恒河畔共放风筝,风筝一面画着龙,一面绘着莲花,“他们或许不知长安与曲女城相隔万里,却能一同嬉笑。

这便是文脉永续的意义:不必让所有人都记得册封、结盟的细节,只需让后世知道,曾有两个文明,像这样笑着走到过一起。”

李象点头:“就像碑苑的雕像,不言不语,却能让千百年后的人看见,唐梵曾‘永为一家’。”

数年后,李承乾与那陵提婆王相继离世,但《唐梵通历》仍在两国推行,《唐梵文明图》的摹本在丝路各国流传,唐梵碑苑的碑石虽经风雨侵蚀,“永为一家”

的字迹却愈发清晰。

有西域商人路过碑苑,见雕像并肩而立,不解其意,当地老者便指着恒河道:“就像这河水,一半来自雪山,一半汇入海洋,本就不分彼此。”

又过百年,梵州的州学里,学子们仍在用双语册研读《论语》;长安的太史局中,天文学家依旧参照《唐梵通历》观测星象;而秘阁的《唐梵文明图》前,常有年轻的画师驻足临摹,试图读懂画中跨越时空的微笑。

这便是文明交融的终极形态:不是一方吞噬另一方,而是像《唐梵通历》中的节气与星象,彼此映照;像《唐梵文明图》里的唐梵工匠,并肩协作;像碑苑的雕像,沉默而立,却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永为一家”

的温暖。

当岁月流逝,王朝更迭,唯有这些笔墨、历法、画卷、碑石,会带着李承乾时期的唐梵记忆,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抹永不褪色的青白之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有一座新手村空间小福女当钓系beta意外怀孕后我在穿书文里当大佬惊!真嫡女把快穿女配虐哭了糟糕!总裁你的新娘是大佬我的师门有点强漫展之下农家辣娘子有空间重生1990:姐,我回来了诡术世界调查员联盟:我真不是绝活哥O装A真是太难了!超灵气时代重生原始时代大盗贼天才萌宝,总裁爹地放大招为太子启蒙后我逃了丧尸他后妈宅在随身世界道长去哪了寒门枭士八零之珠光宝气我的重生不一样啊霸道帝少请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