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天竺佛教寺院多拥有土地与信众,可与戒日王约定:大唐资助天竺寺院修缮,条件是寺院需在经文中加入‘唐天竺永为兄弟之邦,共护众生’的内容,让佛法宣讲成为两国友好的教化。
同时,可派大唐工匠参与寺院修建,将我朝的斗拱、彩绘技艺融入其中,让天竺百姓在仰望佛殿时,便见大唐风采。”
王玄策翻开另一份账册:“臣已核算过,若要推行这些举措,每年需从国库拨出约三万匹丝绸、五千石粮食作为交流之资,但换来的却是丝路商道的畅通与天竺诸国的归附——据臣观察,天竺的香料、宝石经丝路入唐,年利可达十万匹绢,实则是以小利换大利。
更重要的是,佛教的联结能减少边境摩擦,省下的军费远非此数可比。”
魏徵插话道:“还需防备一点——天竺佛教流派复杂,若有势力借‘传法’之名行分裂之实,需设‘都僧统’一职,由大唐高僧兼任,统管往来僧众的教化与甄别,确保佛法交流不被异心者利用。”
李承乾听着众人议论,心中渐渐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的长安城,晨雾中,大慈恩寺的塔尖隐约可见。
“朕想起在天竺法会遗址时,见石刻上刻着‘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这‘众生’,亦可理解为万国万民。
大唐要做的,不是让天竺‘臣服’于刀剑,而是让他们‘归心’于文明——让他们看到,跟着大唐,不仅能守护信仰,更能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让佛法中的‘极乐’,在人间现出几分模样。”
他转身,目光坚定:“郭爱卿,你牵头拟定《唐竺佛教交流章程》,细则按今日所议,突出‘共尊、互学、同利’六字;玄策,你负责护送天竺高僧来唐的具体事宜,沿途驿站需妥善接待;魏爱卿,礼部要尽快筹备‘唐竺佛事交流会’,邀请周边小国的使者列席,让他们亲眼见证大唐与天竺的佛教盛事;象儿,你从东宫属官中挑选精通梵文与佛法者,组建‘西域宗教事务司’,专司此事。”
众人齐声领命,李象捧着贝叶经,忽然道:“父皇,儿臣还有一想法——可在天竺的佛塔中,嵌入一块刻有大唐年号与‘天下大同’字样的石碑,与他们的梵文碑刻并列。
千百年后,后人见此碑,便知大唐与天竺曾以佛为媒,共赴太平。”
李承乾眼中含笑,点头赞许:“好一个‘天下大同’。
这石碑,不仅要刻年号,还要刻上‘众生平等,万邦和谐’。
佛法的慈悲,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
大唐要做的,便是让这慈悲之心,化作联结远邦的纽带,让万里之外的土地,在文明的感召下,自然向心而来。”
暖阁外的日光渐渐升高,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天竺风物图上,仿佛为那些异域的山川镀上了一层大唐的金光。
郭正一提笔在章程草案上写下“以佛为契,以文为脉,以德为范”
十二字,笔尖落下时,带着一种笃定——他们要走的,不是征服之路,而是一条以文明为灯、以信仰为桥的通途,让远邦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归向大唐,不是臣服于强权,而是向往一种更辽阔、更包容的文明图景。
议事结束时,王玄策忽然想起一事,补充道:“陛下,戒日王曾私下提及,希望大唐能派一位公主入嫁天竺,以亲上加亲。
臣以为,若能以宗室女封公主,携带佛经与蚕桑、纺织技艺随行,既是和亲,亦是文化输出,比单纯的盟约更牢固。”
李承乾沉吟片刻:“此事可从长计议,但核心不变——无论和亲还是建寺,都要让天竺明白,大唐的善意与实力并存。
佛理讲‘因果’,我们种下‘文明互鉴’的因,自然能收获‘远邦归心’的果。”
走出暖阁时,寒风已散,阳光洒在朱红的宫墙上,映得“太极殿”
匾额熠熠生辉。
李象望着父皇的背影,忽然明白,所谓“万国来朝”
,从来不是靠兵戈相加,而是如佛法所言“润物无声”
——让大唐的文明之光,借着信仰的风,吹向更远的土地,让那里的人们自愿举起归化的灯,一步步走向这片象征着太平与繁荣的东方乐土。
而他们今日所议的每一条策令,都是点亮那盏灯的火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