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面对质疑,何雨柱没有回避。
他在一次公开论坛上直言:“如果我们害怕批评就不做事,那黑暗永远赢。
但我们做的事,经得起检验。”
他展示了一组数据:过去一年,海外站点本地技术人员占比从17%提升至63%,累计培训超两千人;所有设备图纸均已开源,允许本地工厂仿制改良;每座电站均设立“共治委员会”
,由村民选举代表参与运营管理决策。
“我们不是来当救世主的。”
他说,“我们是来交钥匙的。
真正的主人,从来都是他们自己。”
这场回应赢得广泛尊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随后发布报告,将“星链行动”
列为“全球基层能源转型典范案例”
,并邀请何雨柱团队参与制定发展中国家离网电力标准。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清明。
四合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将第一批“守光者”
授勋名单镌刻在石碑背面。
除了何雨柱、小当归、林晓彤等人,还包括卡洛斯、玛利亚医生、陈安妮翻译,以及那位在沙暴中抢修线路时磨破双手的技术员张磊。
当晚,秦淮如取出珍藏多年的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那是十年前,何雨柱第一次出发前往阿拉善沙漠前录下的声音:“我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一定要试试。
哪怕只能点亮一盏灯,也值得。”
她关掉录音,抬头望向星空。
屋顶的光伏瓦片静静吸收着月光余晖,储能系统指示灯稳定闪烁,宛如大地的呼吸。
而在万里之外的马萨瓦村,卡洛斯正带着新一批学员巡视线路。
途经那块纪念铜牌时,他停下脚步,掏出随身携带的蜡笔,在一块木板上写下一句话:
“爸爸,我现在不仅能给自己家供电,还能帮别人修灯了。
你看见了吗?”
他把木板挂在电站门口,转身走进夜色。
远处,孩子们仍在唱那首《灯是从中国人手里来的》,歌声随风飘荡,穿过山谷,掠过草原,最终融入无垠星空。
何雨柱不知道这些细节,但他梦见了。
梦里,无数盏灯次第亮起,像一场无声的接力,从东非高原到安第斯山脉,从喜马拉雅脚下到亚马逊雨林深处。
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人抬起头,伸手触碰光明,然后转身,成为另一束光。
醒来时,晨光正好洒进窗棂。
他拿起笔,在《光明日记》新一页写下:
“有人说,人类对抗黑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制造更强的光,另一种是让更多人学会发光。
我们选择后者。
因为我们深知,唯有当每个人都能成为光源,这个世界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文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