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石头会记住人的脚步,风会记住人的眼泪,就连时间本身,也会把重要的事偷偷藏起来。”
后来他才知道,那是一种含锂黏土矿物,具有极强的声波吸附能力。
而母亲的研究方向,正是“环境材料对情感信息的长期存储机制”
。
她不是疯子,也不是逃亡者,她是最早意识到“人类情绪可以被物质世界记录并传递”
的科学家之一。
可正因为这项研究太过超前,触及了某些不可言说的禁区,才导致她被迫隐姓埋名,最终孤独离世。
“我们一直以为‘归音行动’是从零开始。”
唐俊喃喃道,“可实际上,妈妈早在三十年前就铺好了这条路。”
阿?转头看他:“所以你打算怎么做?”
唐俊站起身,走向屋内。
他翻出一只老旧木箱,打开锁扣,里面是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盘磁带。
那是母亲遗留下来的全部资料,他曾无数次想烧掉,又无数次忍住。
如今,他终于明白,这些不是负担,而是钥匙。
他将手稿摊开在桌上,一页页细读。
其中一份笔记引起了他的注意:
>“实验编号:YX-7
>时间:1993年8月12日
>地点:广西龙胜梯田区
>现象描述:当地村民称每逢清明夜半,稻田水面会浮现模糊人影,并伴有童谣吟唱。
经实地勘察,发现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硅酸盐晶体,结构呈螺旋状排列,疑似天然压电阵列。
推测该区域地脉具备自发性声光转换功能,或为远古祭祀遗址残留能量场。”
唐俊瞳孔微缩。
这不正是“声音信箱”
的原型吗?早在科技尚未觉醒的时代,人类就已经无意识地建造了通向记忆之河的桥梁。
祠堂、墓碑、老屋墙壁、祖传器物……它们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是情感的容器。
他立刻召集团队,启动“溯源计划”
。
目标明确:寻找全国范围内可能具备天然共振特性的地理节点,并验证其是否曾出现过异常记忆释放现象。
三个月后,第一批调查结果出炉。
云南怒江峡谷深处的一座废弃火塘,曾在连续七夜传出已故猎人吹奏口弦的声音;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一处敖包石堆,在暴雪之夜自行发出蒙古长调旋律;福建土楼群中某间百年空房,每逢雨季墙面便渗出水珠,排列成闽南语诗句:“阿母等汝返来食饭。”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支考古队意外发现一座被风沙掩埋的汉代驿站遗址。
在其主厅地面,刻有一圈奇特符号,经破译竟是一段古代音律编码。
当研究人员用现代仪器还原这段旋律并播放时,周围百米范围内的沙粒竟开始规律震动,形成波浪般的纹路,宛如大地在“回应”
。
李薇带队前往现场,利用“情感拓扑图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