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进行扫描,竟从中提取出三百余段清晰语音片段。
内容多为戍边将士写给家人的信件,语气悲切而温柔。
其中一段写道:
>“妻卿安否?吾今守玉门关外三十里,风烈如刀,夜不能寐。
每思卿煮茶之姿,小儿嬉戏之声,心如刀割。
若吾不得归,请以吾骨葬于望乡台下,使我魂魄犹可见故土炊烟。”
消息传回梧桐山,唐俊久久无言。
他忽然意识到,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早已超越个体思念的范畴。
它正在揭示一个惊人的真相:**人类的情感不仅能够被保存,还能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跨时空互动**。
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
不久之后,一封匿名信寄到了“声音法庭”
。
写信人自称是一名抗战烈士后代,声称通过祖宅墙纸接收到父亲临终遗言:“勿报仇,和平为贵。”
然而家族长辈坚决不信,认为这是“软弱分子的谎言”
,坚持要举行公开追悼仪式控诉日军暴行。
“如果先辈的愿望与后人的信念冲突,我们该听谁的?”
来信质问。
唐俊召集专家组连夜讨论。
最终判决如下:“历史不应被篡改,但记忆有权被完整呈现。
建议举办双主题纪念活动:既缅怀牺牲,也传达遗愿。
真正的尊重,不是盲目继承仇恨,而是理解他们为何选择宽恕。”
这一裁决再次引发舆论风暴。
“清醒联盟”
指责此举“消解民族伤痛”
,部分激进团体甚至扬言要炸毁“声音信箱”
。
唐俊却始终未曾退让。
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道:“我们不是要否定苦难,而是要承认,每一个死者都有多重面孔??他们是战士,也是父亲;是英雄,也是凡人。
当我们只记住他们的壮烈,却忽略他们的柔软,才是真正辜负了他们的牺牲。”
风波渐平,但技术的边界仍在不断试探人心的底线。
2046年冬,一名年轻女子来到梧桐山,请求接入“共忆网络”
寻找失踪多年的弟弟。
她说弟弟五岁时走失,至今杳无音讯,但她坚信他还活着,只是被困在某个无法发声的地方。
唐俊本欲拒绝??系统从未设计用于搜寻活人。
可当他看到女子眼中那种近乎燃烧的执念时,终究动了恻隐之心。
他调用“大地之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