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本台永久停止主动广播。
>自今日起,所有频道转为开放式接收站。
>若你有话想说,请接入系统,我们将为你保存,直至有人愿意倾听。
>
>致谢每一位听众:
>你们才是这首歌的演唱者。
林婉看到这条消息时,正在整理母亲的遗物。
她在一本旧相册夹层中找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林振邦站在实验室门口,身边站着两个女孩??一个是她母亲陈晓芸,另一个则是少年时期的周临川,扎着马尾,笑容灿烂,手里拿着一片陶片。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她们都说,未来属于听得见的人。
>可我觉得,未来属于敢开口的人。”
>??林振邦,清明第十七日
她抚摸着那行字,久久不语。
几天后,她在国家档案馆公开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静默计划伦理评估报告(草案)》,作者正是周临川。
这份报告从未提交,因为它在完成当天就被林振邦亲自封锁。
内容只有短短三页,却字字如刀:
>“情绪调控的本质,是对人性的阉割。
>当我们决定替他人选择‘该感受什么’,我们就成了神。
>而神,从不会真正理解人的痛苦。
>
>我请求终止该项目。
>不是因为它危险,而是因为它‘太有效’。
>
>真正的文明,不应追求无痛,而应教会每个人承受痛,并从中生长。”
文件末尾,签名处有一滴干涸的墨迹,像泪,也像血。
林婉将这份报告上传至“坦白标准”
核心数据库,并附注一句话:
>“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抗议。
>她没能让当时的世界听见,但我们可以让她现在被记住。”
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补签运动”
??人们自发打印这份报告,在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字,表示认同与追认。
有人在家属墓前焚香诵读,有人在学校礼堂集体宣读,还有囚犯在狱中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情绪自由”
的边界。
一名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我们曾用科技堵住别人的嘴,如今,我们用签名打开自己的心。”
三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临川奖”
,授予全球范围内推动情感表达自由的个人或组织。
首届获奖者是一位非洲乡村教师,她创建了“口述疗愈课堂”
,鼓励战乱孤儿讲述噩梦,哪怕只会说一句话:“我害怕。”
颁奖典礼上,大屏幕播放了一段合成影像:周临川的身影站在桃树下,身穿白裙,面向观众,嘴唇微动。
这一次,声音清晰可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