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夏书笑了。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出现意外,责任将由他个人承担。
但他也清楚,有些事,必须有人扛起来。
清晨六点,晨会前半小时,他站在科室交班室门口,看着年轻医生们陆续走进来。
他们中有不少人曾是他主刀手术的受益者家属子女,也有来自西部基层医院的进修生。
此刻,他们都叫他“夏主任”
,可他始终记得自己也曾是个连缝合针都拿不稳的实习生。
“今天我要去趟机场,送一批设备出国。”
他在晨会上说,“不是学术交流,也不是政府任务,是一次救援。
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记住: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多先进,而在于它能不能抵达最需要它的人手中。”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掌声。
一名来自贵州的进修医生站起来:“夏主任,我能报名参加后续支援吗?我会苗语和侗语,也能适应高原环境。”
“不止你一个。”
林远接过话,“实验室五个人昨晚自发整理了应急培训资料,还做了双语动画演示。
我们愿意轮班值守远程支持。”
夏书点点头,眼底泛起一丝湿润。
他知道,这场火已经点燃了。
上午九点,装载医疗物资的冷藏箱通过安检,贴上醒目的红十字标志。
登机口前,蔡巧君带着夏光赶来送行。
孩子已经会跑了,扑进爸爸怀里咯咯笑个不停。
她轻声问:“非得现在走吗?”
“有人正在死去。”
他说得很轻,却无比坚定。
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把一张照片塞进他口袋??是夏光打第一针疫苗那天拍的,小脸皱成一团,眼里含泪,右手却紧紧抓着注射器标签,仿佛在守护什么。
飞机起飞后,夏书打开笔记本,开始撰写《战地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操作指南》初稿。
窗外云海翻腾,如同无数未解的病理切片,等待被解读、被治愈。
三天后,喀土穆郊外临时医疗站。
沙尘暴刚刚停歇,帐篷外传来装甲车驶过的轰鸣。
苏丹籍华裔医生马丽娜戴着N95口罩,正对照夏书团队提供的视频教程调试设备。
由于电力不稳,他们只能依靠太阳能板和汽车电瓶供电。
DSA图像断断续续,但基本可用。
“准备开始第一台。”
她通过对讲机说道,“患者,女,6岁,诊断为重度肺动脉瓣狭窄,RVOT压力高达100mmHg。
生命体征勉强维持。”
万里之外,北京三博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灯火通明。
夏书坐在主控台前,面前六块屏幕分别显示着患者生命体征、实时影像、通讯窗口、操作进度条、应急预案流程图以及卫星信号强度。
林远和技术员守在一旁,随时准备切换备用链路。
“穿刺点定位确认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