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叶黎玲在2009年9月23日的《期货日报》上详细揭露了美国农业部为什么要用数据“调控”
全球农产品市场以及是如何“调控”
的。
在分析美国农业部的职能任务后,叶黎玲首先剖析了它的“调控”
动因。
叶分析称,在美国,农业部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
它下属有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集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
其中,最直接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就是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也就是负责销售美国国内农产品。
叶提出,如果确认了这一点,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美国农业部发布数据的初衷至少需要达到顺利以及高价销售国内农产品的目的。
叶从大豆这个品种来分析美国农业部是如何达到其目的的。
叶分析称,美国大豆一般在4月底种植,9月份开始收割上市,新年度大豆可能在8月份上市前就开始签订出口销售合同,而销售价格往往是通过CBOT期货市场来确定,所以美国农业部8月份公布的供需数据就异常关键。
总结历年情况后叶发现,美国农业部8月数据往往是利多期货价格的。
由于8月份是大豆生长的关键期——灌浆期,这时候天气对大豆的生长异常关键,可以炒作的题材很多,比如亚洲锈病孢子、美国干旱、后期霜冻等。
所以美国农业部在8月份调低单产和产量的做法是冠冕堂皇的。
美国农业部依靠调低对新年度期末结转库存的预测,间接拉动价格,为美国大豆高价出口打下伏笔。
对价格有决定性影响的是期末结转库存数据,叶研究后发现,在最近7年中,除了2004年,其他6年期末库存预测数据8月份预测都较7月份减少。
其中2002年减少幅度最大,从627万吨减少到421万吨。
而期末库存的减少主要就是通过变动产量来达到。
分析最近8个年度美国农业部8月报告对产量的调节后发现,除了20072008年没有变动和20032004年缺乏数据以外,其他6个年度8月份都调低了预测,而在9、10月份往往再进行上调。
比如在2002年,产量预测减少幅度达到8%,从7784万吨减少到7153万吨。
另外,产量变动,在8月份一般主要针对单产变动,对面积的变动相对较少,比如在20082009年度单产小幅下降0.9%,在20062007年,单产从40.7蒲式耳英亩减少到39.6蒲式耳英亩,减少幅度达到2.7%。
叶指出,在美国农业部如此调整预测数据后,期货市场确实应“声”
变化,CBOT大豆市场往往在8月份不是迎来反弹就是延续上涨。
比如在2008年,CBOT大豆期货在7月份迎来了历史性的高点后下跌,而美国农业部8月12日公布的月度报告则使行情止跌反弹,8月报告配合后期天气的炒作使CBOT大豆11月合约价格从1116美分上涨到1374美分,反弹幅度达到17%。
叶黎玲由此指陈,美国农业部在玩弄数字预测和其后的修正戏码,其真实的目的就是为美国的大豆卖一个好价钱!
美国人喜欢用数据说话。
现在的数据表明:美国人的数据是跟着它的利益走的!
中粮费忠海的指责是有道理的。
还记得中国的“大豆危机”
吗?当年美国人就是用其农业部调低了大豆预测产量的数据,引导中国豆企在CBOT期货市场上大量吃进美国高价大豆后,再通过数据的修正,使中国豆企成本高昂、纷纷破产,从而被美国跨国粮企全面收购,使得中国大豆产业全面沦丧的!
这就是美国政府与跨国粮企、金融寡头合谋主导下的国际粮食市场。
寻求从这个市场上调剂粮食无异于自我上套。
国人当警惕,国企当自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