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和成长的可靠抓手,还要将之视为确保中国粮食国际进口安全的战略举措,使中国农企在“走出去”
的过程中,以参与、支持国家对外援助和合作为切入口,少走弯路,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在这方面,应该好好研究和学习日本的经验。
日本虽然粮食自给率只有40%,但它通过政府、协力机构与大型商社的通力合作,在海外建立了众多的农业开发基地,保证日本国内所需粮食源源不断地进口。
日本商社在巴西等国“落地生根”
,注意与当地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开创了农企“走出去”
的多赢模式,值得中国好好借鉴。
其次,中国农企在“走出去”
的过程中,动力不足,目标不明,实力不强,办法不多,人才不够。
包括像中粮这样较有实力的央企,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国内,在产业布局、产业链打造、资本运作等方面动作频频,与跨国粮企斗得不可开交。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敢、不愿分心“走出去”
,生怕自己前院未得,后院也不保。
据了解,中粮集团在过去的两三年中,光是其大米部门就由几十号人的小部门,发展成为几千人的大部门,2012年这一年之内在国内大米产区同时开建十几个20万吨加工能力的米厂,发展速度惊人。
但在国际农业和粮食投资界,人们却很少能看到中粮的身影。
中粮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企业?在目前已经“走出去”
的中国农企中,实力不强,没有核心竞争力,缺少抗风险能力,海外投资与经营经验严重不足,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情况非常普遍。
它们不仅难以与四大跨国粮企相抗衡,自身生存都经常发生问题。
一旦投资对象国政策有变,或自身资金周转不灵,马上就面临破产关门的境地。
中国农企要真正大步“走出去”
,需要国家多方面的扶持,包括资金、通道、技术、人员培训、风险指导、官方协调等的支持与配合。
将农企“走出去”
与国家对外农业援助和合作结合在一起,应该是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
目前,中国农业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经营实力比较弱,主要还是以贸易式模式“走出去”
。
今后要根据中国对外农业援助和合作领域的扩大、项目的增多,努力完善各类“走出去”
的模式。
首先,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中国农企遭遇到进口国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企业逐步完善贸易式“走出去”
模式,使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其次,要鼓励采用投资方式“走出去”
。
特别要积极鼓励那些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专有技术和技能的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并相应地在信贷、税收和外汇上给予优惠。
最后,要倡导“走出去”
模式多样化。
中国农业企业对外发展初期的业务方式是以农产品出口、对外劳务输出、建立营销渠道等为主,目前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新建、并购、海外种植等)、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对外承包工程、农业对外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供境外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并举,相互促进。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随着跨国经营经验的增加,适时地选择资源承诺更多、市场渗透更深、控制更强的跨越式“走出去”
模式,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农业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在中国农企“走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