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发信人是当地一名驻站医生,也是“耳朵驿站”
远程协作员之一。
信息附带一段音频和简短说明:“昨夜接生一名早产儿,母亲难产失血过多,临终前坚持要对孩子说话。
我们用便携录音设备录下全过程。
孩子存活,由姨妈抚养。
家属同意授权发布,但请求匿名。”
音频播放时,整个培训营临时会议室陷入死寂。
>“宝宝……妈妈看不到你长大的样子了……对不起啊……可你要记得,你在肚子里最爱听《虫儿飞》,每次我唱,你就踢我……现在我再唱一遍好不好?
>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
>
>姐姐说你会害怕打雷,那以后下雨的时候,你就想想妈妈在这里……妈妈不在了,歌还在……
>
>别怕黑……别怕一个人睡觉……妈妈的声音,早就钻进你骨头里了……”
歌声断续,夹杂着喘息与疼痛的闷哼。
最后一句说完后,监护仪发出长鸣。
录音结束前,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穿透背景噪音,微弱却清晰,像是对母亲最后话语的回应。
培训营学员们陆续走出会议室,无人交谈。
有人站在走廊尽头抽烟,烟灰积了半寸长;有位女护士躲在洗手间哭了十分钟,出来时眼睛红肿,却第一次主动报名担任小组倾听练习的志愿者。
第三天,课程进入“非语言倾听”
模块。
李念调出深圳程序员上传的AI分析案例??那个独自写作业的初中女生。
视频投影在墙上,画面静音,只能看到她低头、翻页、咬笔帽的动作循环往复。
“请观察她的身体语言,”
李念说,“不要急于判断她在想什么,先试着感受她存在的方式。”
一名乡村教师举手:“她每次翻页前都会摸一下书包侧袋,像是确认什么东西还在。
而且……她的坐姿一直在调整,好像椅子上有刺。”
另一人补充:“她写错字时不擦,而是用力涂黑,像要把那个错误埋掉。”
李念点头:“这是我们系统标记为‘隐性呼救’的典型行为模式。
她没开口,但她每一寸肌肉都在说:我撑不住了。”
当天傍晚,该学员提交了一份模拟报告:建议校方检查其家庭情况、排查校园霸凌可能,并提议安排一次非正式谈话,由熟悉她的女老师以“帮忙整理图书”
为由邀其参与课外活动,避免直接质问造成压力。
这份报告被选为范本,纳入培训教材初稿。
与此同时,阿木带领的胎儿追踪项目迎来关键节点。
二十名受试婴儿满六个月,语言发育评估结果显示,接受孕期定向语音刺激的孩子不仅发音频率更高,且能精准模仿母亲录音中的语调起伏。
其中一名男孩,在听到母亲重复“宝贝晚安”
时,竟能用不同音高做出应答式“哼鸣”
,形成类似对话的双声部节奏。
更令人震动的是,那位先天听力障碍的女孩,虽仍无法听见,却发展出惊人的振动感知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