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进入2005年,钢材、水泥等建设类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趋势开始减缓,甚至在部分地区有些倒退,其实这和2004年开始的本轮宏观经济调控密切相关。
从2002年底开始,各地政府大搞城市化、大力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了对建筑类原材料的需求,拉动了这些行业的过度投资。
当2004年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实施调控以后,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被抑制,但是各地纷纷上马的这类原材料企业的生产力已经形成,供给大大超过需求,价格开始稳中有降。
然而,建设类原材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表1可以看出,原材料总体的价格上升趋势并没有受到影响。
3.劳工荒的出现开始宣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
虽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2004年开始出现的劳工荒的现象说明了劳动力资源的价格开始走高,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上所述,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伊始之所以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一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二是由于这类企业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是很高。
但是,正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所以用工企业只需要支付非常低的报酬就能满足用工需要,而其他本来应当支付的各种劳动保障资金也是能逃就逃。
很多经济学家批评这一现象,认为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是牺牲了劳动力应得的利益而获取的,劳动力在恶劣的生产条件下损害了人身健康却无法获取补偿、经常被无缘无故地辞退等现象比比皆是,劳工们的权益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有一定必然性,必将推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首先,相比较于20世纪90年代初,物价指数在这十几年之间都已经上涨了数倍,而劳工的名义工资却没有显著的提高,这就说明了劳工的实际工资是在直线下降的。
当企业的劳工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将不会再继续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其次,城市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劳工们在城市打工,就要保证自己正常的生活开销支出,那么工资收入就应该随着物价水平而相应提升,不可能继续维持在低水平。
再次,近年来政府对于农业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对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当农民有了更好的选择,他们就会重新回到农业部门继续从事农业,而不一定要去企业打工。
另外,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如果劳动力收入过低情况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有可能会冲击到社会的安定,也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劳动力收入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
4.中央政府对于土地的管理已经逐步正规化
土地管理在最近几年间日趋规范,中央政府一再提出要严格控制将耕地转化为建设项目用地,并下发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条例,工业新增用地的需求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资源并未进入市场化配置,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只支付极少的补偿金就可以随意征用农民的耕地,然后再把土地转手以高价出卖给土地开发商,或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吸引企业投资,或者地方政府直接把土地拿来大搞市政建设、推动城市化。
这样,企业可以用非常低的价格使用土地,相当于把大批的成本转移给了原来使用土地的农民。
这一方面造成了农民不必要的损失,且导致了耕地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也给地方政府开展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宏观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本来就是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低的国家,为了防止耕地的继续流失,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力度。
2004年4月和10月分别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通知》,要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其中关于提高工业化用地,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不能再走以低价土地为代价搞招商投资的路子了。
随着企业对土地需求的增长,土地的价格必然也会相应上升。
5.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先发展再治理的被动局面,政府提出要严肃环保法律法规,逐渐规范了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处理污染物的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