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殷鉴不远,这是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
在董仲舒看来,帝王本人贤能与否,只要不是太过分,都无关根本,关键在于能否得人,能否得时,得人得时则天下兴,万民乐。
“周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天下归之。
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
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这是非常时期,不具有帝王之道的一般原则意义。
帝王之道的一般原则意义,董仲舒认为是一贯的,一些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他说:“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是时代条件使然,而不是本质有什么不同。
“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
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所谓“中制”
,就是合乎帝王之道的一般原则。
董仲舒强调,“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然则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
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
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
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
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空言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惨酷之吏,赋敛无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
看来,所谓帝王之道的一般原则,就是以文德教训于天下,用原始儒家的概念来表达,就是孔子说的“导之以政,齐之刑,民免而无耻”
。
以德为主,德刑并用,使民众百官都养成良好的政治习惯、道德规范,那样,也就自然比较容易达到天下大治。
基于这种考虑,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为政的要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