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三天人之应(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三、天人之应

banner"

>

董仲舒兴教化、选人才、重考铨的建议引起了武帝的兴趣,于是,武帝接着又向董仲舒问了关于天人之应的问题。

武帝说:“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

……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天人之应,是两汉社会的普遍观念。

我们看到,汉武帝需要的仍然是董仲舒的哲学证立,由他来提出一套符合自己所问且完整而系统的理论。

应该说,董仲舒不仅相当明白汉武帝的心理,而且也清楚自己的历史责任。

因此,他在回答时说:“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

故遍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无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者;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这种阐说,今日看来很难说有多少哲学气味,其牵强附会是相当明显的。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特别是神学氛围中,对自然的观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董仲舒以自然现象解释人类社会,虽有许多的牵强与说不通之处,但其目的无疑在于设法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哲学证立的使命。

纯哲学的证立虽不是董仲舒之长,也非其兴趣所在,而考诸古史,证之先贤之言,则是董仲舒的兴趣,他觉得这样更能准确地说明他的意思。

因此,他接着说:“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

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

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

而往来相应,此亦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

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

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

故《春秋》变古则讥之。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者老长幼之施。

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如意郎信仰诸天快穿女配又在打脸了恋爱要在距离锁定后星月舞者秩序官[快穿]我真的不想谈恋爱我在遮天修永生倾城狂妃:殿下,求轻宠八零之珠光宝气我的系统总想逼我表白武动乾坤这个刺客有毛病星空锋砺当上帝重新开始进化特摄公寓空间囤货:超强木系异能者亲兵是女娃:拐个将军做夫君领到分配的顶流老公后热搜爆了美味农家女圣墟斗罗之雷神传说大秦:公子丹,镇守边关八年北宋大丈夫王爷,王妃又去打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