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仅用类推的方法当然很难说清楚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或许正是这样两个原因,使邹衍的学说在其身后迅即失传。
很显然,怎样克服前人认识上的偏差,建立一套更为严密的天人理论体系,历史地摆在西汉学者们面前。
面对历史遗留的课题,汉初学者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终于使“明天人之分,通古今之变”
成为当时学者一致的奋斗目标,他们试图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期正确说明天人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曾参与修“太初历”
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勉;对儒学地位的上升作出重大贡献的公孙弘也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义”
作为个人心性的追求目标。
当然,反观这些人的努力,我们看到,真正从理论上进行严密论证,将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关系的理论融为一体,对天人之际的关系作出全新解释的,还是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
[1]《列宁选集》第2卷第3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33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礼记·表记》。
[4]《史记·殷本纪》。
[5]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发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第335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6]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第80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7]《论语·八佾》。
[8]《论语·宪问》。
[9]《老子》第9章。
[10]《老子》第77章。
[11]《老子》第40章。
[12]《老子》第42章。
[13]《老子》第25章。
[14]《左传》昭公十八年。
[15]《周书·君爽》
[16]《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第128页。
[17]《荀子·天论》:
[18]《史记·秦始皇本纪》。
[19]《史记·封禅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