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则上下相制使。
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
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
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谦尊自卑者仁贤之所事也。
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
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8]致贤的根本目的固然在于国太平,但董仲舒的意识中似乎注意到了君主与贤臣之间“上下相制使”
的附加作用。
果如此,所谓君主政体显然无法等同于个人独裁。
如何致贤,以及如何用贤,董仲舒提出过种种方案,然根本的一条,是建议设立经常性的考铨制度以及设立太学等专门机构培养人材,选拔官吏。
他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
诸侯月其国,州伯时试其部。
四试而一考。
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
前后三考而绌陟,命之曰计。”
[9]并提出区分上中下等级的一般标准和不断更新官吏的积极主张。
董仲舒认为,各级官吏“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不思进取而积久致官的人,在董仲舒看来理所当然应被淘汰,而代之以“以日月为功,以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的原则,以使人们“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
[10]“大功德者受大爵士,功德小者受小爵士,大材者执大官位,小材者受小官位,如若能。”
[11]熟悉中国考铨制度史的人都知道,董仲舒的这些建议对后世中国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
[1]《春秋繁露·保权位》。
[2]《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8页,中华书局1983年。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00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
[4]《春秋繁露·考功名》。
[5]《春秋繁露·精华》。
[6]《利玛窦中国札记》第59页。
[7]《春秋繁露·立元神》。
[8]《春秋繁露·通国身》。
[9]《春秋繁露·考功名》:
[10]《汉书·董仲舒传》。
[11]《春秋繁露·爵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