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17]并由此建构出以天子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对董仲舒的这一重要建议,公孙弘没有提出正面的反对意见,但从其政治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一建议持有保留态度。
他第一次出使匈奴,没有按照武帝的意图办事;派他巡视西南夷,“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以“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
为由反对东置苍海,北筑朔方;并借机杀掉主张以“推恩”
政策削弱诸侯国实力,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主父偃。
“偃盛言朔方之地肥沃,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
公孙弘曰:‘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
’朱买臣难诎弘,遂置朔方,本偃计也。”
[18]此乃公孙弘与主父偃冲突的根本原因。
更有甚者,当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叛乱,企图分裂的关键时刻,“治党(羽)方急”
,而公孙弘竟然以“病甚”
为由提出辞职。
他虽说有“今诸侯有叛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
的话,但对诸侯王叛乱本身却没有一句谴责。
最有意思的是,他在辞呈中写道:“臣闻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
故曰:‘好问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
’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19]言下之意,似乎诸侯王叛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诸侯王,而在于中央政权不能自治而引起的。
在施政方针上,董仲舒主张以德教为主,辅以刑罚,“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而公孙弘在这一点上与董仲舒区别更大,他“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儒术仅仅成为一种装饰品,而骨子里则是法家刑名那一套,他主张,“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
。
“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之,则民不犯禁矣。”
[20]显然主张以法为主,辅以德教。
由此,我们不仅看到了公孙弘与董仲舒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独尊之后的儒术,已非原始儒家的那一套主张,而是以儒法互补为其基本建构。
在董仲舒的政治结构中,天子是人间的至高无上者,天子的行事原则,一是依照天意,一是以“其身正,孰敢不正”
的道德楷模的感染力。
而公孙弘则认为,为人主者不可不重视术,“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
术是什么呢?“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
[21]读了这些话,又怎能不使我们想起申、商、韩诸位法家大师呢?
公孙弘与董仲舒的冲突,不仅限于政治主张,而且体现在一些理论问题上。
董仲舒认为,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肥癃,而不可得革也”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