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种教育体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理想。
如今,随着民族理想的改变,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当今的学校里,孩子们再也不用把手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安静地坐着;在当今的学校里,孩子们是老师的朋友,他们不再受到权威的压制,不需要违心服从,而是可以独立成长。
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这样的学校自然是越来越多,因为学校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理想相一致,而这些理想也都具体体现在政府的法规当中。
教育制度与社会理想、民族理想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这种联系来自它们的起源和组织形式。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为学校带来了一种优势。
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容易引导孩子适应主流社会,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更接近国家的要求,更独立于孩子的好恶之外。
学校从来不会纵容孩子,学校的态度更加超然。
家庭里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充斥着社会理想。
在家庭里,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传统观念。
只有当父母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只有当他们懂得教育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社会才能进步。
只有当父母对这些道理心知肚明,孩子才能受到正确的教育,才能为上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一点跟上学一模一样,因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这才是孩子发展的理想状态,而在此过程中,学校则是引导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桥梁。
前面的讨论告诉我们,个体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四五岁以后就定型了,很难直接改变,这一事实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是尽力去塑造、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不应该把压制和审查作为手段,而应该尽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个人问题。
当然,鉴于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紧密联系,想让父母为了社会理想去教育孩子实属不易。
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是出于自身利益,这就为孩子日后可能遇到问题埋下祸根。
这样的孩子注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在其入学时就已经出现了,在其步入社会之后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父母进行教育。
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不可能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成年人。
即便他们愿意合作,也会发现,他们对宏大理想毫无兴趣。
他们墨守成规,对宏大理想不闻不问。
既然父母这里“此路不通”
,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而学校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首先,学校里聚集了大量的孩子;其次,孩子生活风格上存在的问题在学校里更容易暴露出来;再次,学校里的教师应该更加了解孩子的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需要我们操心,所以也就不需要去干预。
对于发育完全、善于社交的孩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尽情放飞自我。
应该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应该相信他们能够找到积极的人生目标,培养自己的优越感。
由于这种优越感源自积极的人生,因此与优越情结完全是两码事。
另外,就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以及罪犯而言,他们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全都源于消极的生活。
为了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们往往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种优越情结。
前面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卑感。
然而,只有当这种感觉异常严重,致使个体选择消极的人生时,自卑感才会变成自卑情结。
这些与自卑或优越有关的问题都源于儿童入学前的家庭生活,因为儿童的生活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为了与成人的生活风格区别开来,我们姑且把儿童的生活风格称为原型。
原型就是一枚尚未成熟的果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