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如果这枚青涩的果子遇到了问题(比如,生了虫子),那么,果子越成熟,虫子就越大。
我们发现,所谓的虫子或者问题往往源于某个缺损的器官,而由缺损器官带来的困难恰恰成了自卑感的根源。
这里,需要记住的是,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缺损的器官本身,而在于其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
所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
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个体去适应社会。
那样的话,其生理缺陷甚至会变成一种财富。
研究发现,生理缺陷可能会在个体心里激发出某种强烈的兴趣,稍加引导,便会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只要这种兴趣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它对个体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
然而,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有生理缺陷的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关注视觉或者听觉,那么老师就要注意培养其对于其他感官的兴趣,否则难免会成为同学中的另类。
我们知道,左撇子儿童小时候都显得笨手笨脚。
人们通常很少注意到孩子是左撇子,因而也就很少意识到左撇子正是他们显得笨拙的原因。
因为是左撇子,他们成了家庭中的另类。
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要么争强好胜(这算好的一面),要么焦躁消沉。
“问题儿童”
入学之后,有的戴鸡佩豚、好勇斗狠,有的情绪低落、狂躁懦弱。
除了残疾儿童以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入学以后也会遇到问题。
由于学校是分年级的,这就意味着谁也不可能永远成为“焦点人物”
。
诚然,某个温柔善良的老师偏爱某个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
然而,随着孩子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这种偏爱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在成人社会中,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谁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一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所有问题儿童都具有某类特征。
他们无法很好地面对生活问题;他们野心勃勃,不惜为了自己去打压别人;他们争强好斗,四处树敌。
这样的人一般都胆小懦弱,对社会问题兴趣全无,童年时的娇生惯养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上述儿童往往显得谨小慎微、犹豫不决;面对问题,总是拖延逃避,乃至放弃;他们分不清轻重缓急,最终总是一事无成。
与家庭相比,问题儿童的这些特征在学校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校就像一块试验田,孩子能否适应社会、能否面对问题,一试便知。
错误的生活风格在家庭中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学校里则会暴露无遗。
无论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还是先天残疾的孩子,问题儿童都希望生活中的问题能自生自灭,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夺去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然而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控制难易程度,让他们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学校才真正成为教书育人之所,而非填鸭灌输之地。
除了上面两种问题儿童以外,也不能忘记遭人厌恶的儿童。
这类儿童通常相貌丑陋,身患残疾,言谈举止频频出错。
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一筹莫展,在学校里面临的问题最多。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学校里的教职员工都要及时了解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除了这些典型的问题儿童以外,学校里还存在着另一类特殊儿童,即天才儿童。
有时,由于他们在很多科目中都表现优异,因而显得十分突出。
他们个个思维敏锐、雄心勃勃,常常不受同学待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