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最初可能是用含铁化合物书写,后来氧化反应让它逐渐显形。
也就是说??”
“它是慢慢‘长’出来的。”
苏晓雯接道。
空气忽然静了下来。
当晚,团队驻扎在研究院招待所。
房间简陋,墙上挂着一幅临摹的220窟乐队图。
曹阳坐在床沿,盯着那把琵琶看了许久,忽然起身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型频谱仪??这是他在拍摄乌日根时定制的设备,能捕捉肉耳无法察觉的微弱振动。
“试试看。”
他说。
众人不解。
他解释:“如果这把琵琶真的存在过,哪怕只剩图像,它的形态也该在空间中留下某种‘声学残影’。
就像人的指纹,即使擦拭干净,紫外线照下去,依然可见。”
林小川眼睛一亮:“你是说……共振记忆?”
“对。
石头记得温度,墙壁记得声音。
尤其是这种封闭洞窟,声波会在特定频率形成驻波,长期沉积于岩体内部。”
他们连夜申请权限,带着设备重返220窟。
为避免损伤文物,仅开启一盏冷光手电。
曹阳将传感器贴附在壁画前的地面上,调整接收频率至80-600赫兹区间??这是唐代琵琶常用音域。
仪器启动后,屏幕起初一片杂噪。
直到午夜,当地球自转使洞窟远离城市电磁干扰,一条微弱但稳定的波形缓缓浮现。
峰值集中在237赫兹附近,持续震荡,节奏近乎呼吸。
“这是……基频?”
林小川喃喃。
“不,是泛音列的一部分。”
马志远调出数据库比对,“等等,这个谐波结构……我在哪里见过?”
他猛然抬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支回鹘文乐谱残卷!
上面标注的调式正是以237赫兹为宫音基准!”
苏晓雯迅速调出那份乐谱的数字化版本,逐音对照。
十分钟后,她倒吸一口凉气:“这首曲子……名字叫《破阵乐》。
但不是我们熟知的龟兹版,而是失传已久的‘敦煌本’。”
曹阳闭上眼,仿佛看见一千三百年前的那个夜晚:烛火摇曳,乐师轻拨琵琶,歌声穿透石壁,讲述着边关将士浴血归来的故事。
而这首曲子,竟因一把无人能识的琴,沉寂至今。
第二天,他们召开紧急会议。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亲自出席,神情凝重:“我们可以支持你们复原这把琵琶,但有两个条件:第一,不得触碰壁画本体;第二,复原过程必须全程录像备案,纳入国家非遗档案。”
曹阳郑重应允。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展开了一场跨学科攻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