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陈默提供红外扫描数据,还原琵琶三维结构;马志远查阅唐代乐律典籍,推演出其定弦方式;苏晓雯联系西安音乐学院古乐器实验室,调取唐代木材样本数据库;林小川则负责构建声学模型,模拟其理想发声状态。
最难的是材料。
所谓“赤檀”
,在历代文献中仅有零星提及,传说产自西域某山谷,木质坚如铁,声若钟磬,唯盛唐宫廷偶得一二。
现代植物学并无对应树种。
直到第七天,一位兰州大学考古系教授发来邮件:他在整理一批唐代吐蕃墓葬简牍时,发现一段记载:“赤檀者,生于流沙之西三百里,根没黄泉,叶承天露,十年一生,百年一伐。
今已绝。”
“流沙之西三百里?”
曹阳盯着地图,“那是罗布泊一带。”
伊布拉音曾说过:“木头认主。”
难道,这世上真有某种树木,只为特定之人、特定之音而生?
就在众人陷入僵局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甘肃民勤县一位老农,在自家院中挖出一段埋藏多年的枯木,据称是他祖父从敦煌北面荒漠带回,一直当作镇宅之物。
木材呈暗红色,断面纹理如火焰流动,重量惊人。
样品送来后,经碳十四测定,树龄超过九百年,属未知树种。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人员将其置于声波激发装置下,木材竟在237赫兹频率产生强烈共振,且释放出微量负离子??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具有高度生命活性的有机体中。
“它……还活着?”
实验室technician颤声说道。
曹阳立即带队前往民勤。
老农姓赵,七十多岁,听说来意后沉默良久,才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本破旧账本。
那是他爷爷留下的行商记录,其中一页写着:
>“开元廿三年,随驼队入沙州。
遇风灾,困于龙城雅丹。
夜半闻琴声,循声寻至一废寺,见壁上画像一人抱琵琶,泪流满面。
惊惧欲逃,忽觉怀中发热,乃拾得一块赤色木片。
归后植于院中,竟活三年,后枯而不腐。”
曹阳心头剧震。
他知道,这不是巧合。
他们将那段枯木带回敦煌,请来伊布拉音的师兄??一位隐居祁连山深处的藏族制琴大师桑杰。
老人一生只做三种乐器:牛角胡、铜钦、以及传说中的“天籁引”
。
桑杰抚摸着那块赤檀,闭目良久,忽然开口:“这块木头,听过太多离别。”
他决定接手复原工作。
地点选在莫高窟外一处废弃禅房,按古法清净斋戒三日,焚香净手,择吉时动刀。
第一刀落下时,窗外黄沙骤起,天地昏黄,仿佛时空倒流。
制作过程异常艰难。
赤檀坚硬无比,寻常工具难以切削,桑杰改用玉石刀具,每日仅进工毫厘。
第十日,琴身粗胚成型,他却发现共鸣腔比例与壁画略有出入。
“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