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现场共有7组主题道具,其中主体道具是100平方米逼真月球表面和星光闪耀的深邃宇宙相互配合的演播室整体环境,“月球”
上设置了“‘嫦娥一号’卫星”
“月球车”
“返回式卫星”
三组道具,分别代表了“中国探月工程”
的三个关键阶段——“绕”
“落”
“回”
,其中全自动操控、电脑指令发布、双翅可开可合的月球车在节目中展示令人叹服的先进技术,此外,“长三甲”
火箭模型、宇航服等道具也将出现在节目中,观众近距离地观察并了解到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整个设计营造真实、生动的月球氛围,让观众在感受中国航天发展的同时与“嫦娥一号”
一起展开一次奇妙的探月之旅。
三、现场记者
现场报道中现场记者所担负的角色相当于代表观众抵达新闻现场了解事件进展。
首先,只有电视记者到现场,现场才有意义。
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没有记者和摄像机的存在,那么这个现场对于电视媒介的采访来说就是没有意义。
其次,像氛围、心态、细节这样一些现场的重要构成要素都有很强的动态性,都因记者的提问、交流的过程而活跃。
可以说,现场的报道价值依赖于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实现。
[2]记者在现场直播类新闻报道中的作用难以取代。
当然,在动态新闻报道中,现场记者或者出镜记者的作用也十分显著,此处不赘述。
身处直播过程中的现场记者要比一般报道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他始终在观众的“眼皮”
下活动,直播的进程不容许有任何修饰。
(一)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观察是报道的基础。
在复杂的现场之中,捕捉什么,舍弃什么,什么该详,什么该略,反映了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记者应凭借较高的新闻素养,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尽快地分析现场,迅速地对事件做出归纳和判断,理清思路,抓住现场的本质,确定报道的重点,捕捉最能体现本质的人物及其活动、事件的场面氛围,以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内涵。
反之,如果对现场缺乏细致的观察,不能进行快速的分析和判断,“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样的现场报道不仅不能使观众感受现场、领悟报道的内涵和意义,反而会使观众感到杂乱无章。
例如,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的直播报道中,央视记者张泉灵在灾难现场第一线发回直播报道,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张泉灵说:“……现在受灾的老百姓是安置在帐篷里的,都是席地而睡,但是一下雨他们有可能要泡在水里了,所以这两天我特别去看,在受灾群众的安置点还真的是做得非常细心,比如在每个帐篷的门口细心地拿泥拦起了一个小的门槛儿,像昨天今天这样的雨量水还冲不到帐篷里头,但是再大一点怎么办?所以今天在紧急地往县里调一批钢丝床和行军床,这样即便是再大一点的雨,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也可以睡一个安稳觉……现在是局地阵雨,就比如说我这儿下的是小雨或者是滴雨未下,但是在上游的某一个沟里面在下一场大雨,那么整个白龙江的水是会一下子变大的,这对在江里正在作业的挖淤泥或者是清理堰塞湖的工作人员最危险,因为他们可能会麻痹说,这儿没下雨那我赶紧作业吧,但是如果上游的来水突然一大,就很有可能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把人和车给冲走了。
所以今天定了一个紧急的预案,就是每隔两个小时,要给这里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份水文资料,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判断自己是继续工作还是连人带车紧急转移。”
现场记者的这段直播报道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现场的本质。
其观察到安置帐篷有小门槛儿的细节,为观众呈现了最真实的救灾安置现场,同时准确判断出局地阵雨对江中作业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并且把各项预控措施总结介绍给广大观众,显现出其较好的判断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精彩的解说能力和独到的提问能力
记者在深入、细致地观察新闻现场,理解新闻事件的基础上,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所见所闻。
通过记者准确的现场解说,让观众及时感受新闻事件现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
记者的现场解说,除了描述现场的客观状况之外,还应适时地交代新闻背景,以增加报道的厚度。
比如在“香港回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