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三节“组织外在化”
的结果
banner"
>
在本书写作的几年间,我不断地向人询问有关教研室的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就中国基础教育而言,如果没有教研室行不行?”
询问对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各级教研室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师。
很有趣的是,对于教研室的机构设置、教研室的具体职能、教研室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如果没有行不行”
这个问题的回答则高度一致,坚决的如:“在中国,没有教研室肯定不行”
“这种机构还是需要的”
“教研活动对保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委婉的如:“至少目前无法取消”
“现在看来,仍然没有其他机构可以替代”
……不过,继续追问所得的结果引人深思:在解释之所以“需要”
、之所以“没有不行”
“不可替代”
时,大家的说法却少有一致和成熟的意见。
解释教研室这样“没有对口的上级主管部门”
的机构的顽强存在,比较合理的思路是从其作用或者职能追问:即从其存在本身着眼——它应该具备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其他部门所不能提供的某种或某些作用。
由此可以这样假设:教研室的产生是缘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教研室所承担的职能,与基础教育本身存在深刻联系,而且这种职能必然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主要是专业而非一般管理的。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千头万绪艰苦繁重,虽然,学校如同小社会各项事务无所不包,任何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仍然明白,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学校的成败得失在于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如何在“千头万绪”
“无所不包”
的同时切实保证教书育人活动的核心地位?以什么方式、途径来保证呢?建立教研室或者说教研制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途径。
借用社会学“组织外在化”
的概念,对我们理解教研室存在的深层原因颇有助益。
“组织外在化”
是组织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的某种职能比较独立和比较专门化的时候,那么最终它便会从组织当中分化、转移出去:交给有关的专门组织或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1]在教育领域,这种“组织外在化”
不乏其例,比如国家及地方的教育考试中心等,这些机构虽然仍在教育部领导之下,但都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