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等多种形式,县(区)级教研活动动辄一间大教室中坐满上百人,要能够让前来参加活动的教师真的“不虚此行”
,如果没有清晰阐述的能力、精辟洞见的能力、透彻释疑的能力、明晰概括的能力,想要有效地驾驭教研活动是不可能的。
所以,事实上教研员们的理论功底一般说要明显地强过普通教师。
当然,这里所说的的理论功底与纯粹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不完全等同。
(4)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每个教研员都有相当广泛的工作范围:某个市、某个区、某个县;他们年复一年,时时刻刻要面对、思考、解决的问题包括:我所负责的这个地区、这个学科、这个年级、这个学年、这个学期、这个单元,需要安排哪个方面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需要安排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组织?是工作范围内全员参与还是部分教师?毫无疑问,教研员必然要有管理者的素质,要胸有全局,要运筹帷幄。
2.选拔
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出类拔萃者也不在少数,如何遴选和确定最终的对象呢?上述各种条件虽然意思明确清晰,却是很难量化的,在现实中如何加以操作,选拔出恰当的人选呢?在这方面,没有看到有关文件规定之类,通过了解发现,各级各地教研室在这方面的做法再一次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
由于工作性质和特点,教研员始终与自己所在学科的教师们保持亲密接触。
下校听课、教学展示、教学比赛等各种教研活动中,自然会涌现出各门学科教师中的“佼佼者”
。
教研员会对这些人进行特别的观察、培养,给予他们在教研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
的机会,频繁到其所在学校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情况:能力、表现、人际关系……听取学校领导对他们的评价,并且会请同学科其他教研员共同行动,参与这些“考察”
活动。
最后,在学科教研组达成一致意见,在基本被认可后,会征求当事人的意见——鉴于教研员的地位,这种征求意见多半是以圆满结局作为尾声——绝大多数被征求意见的教师会表示同意。
之后,便是例行的程序,如无特殊情况,领导会批准,于是,教研室里面又多了一位新成员。
上述教研员资格和选拔方式,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没有什么严格的实验研究或者理论体系作为依据。
然而,却是来自长期普遍的摸索、实践、积累,凝聚着无数教研员和教育行政人员的智慧,行之有效,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
任何制度都应当与时俱进,教研员的资格与选拔方法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改革的合理性是值得思考和斟酌的。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室采取了纸笔考试的办法选拔专职教研人员,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与以往相比,其标准公正、客观得多了,但缺点是其‘效度’可能会变得更低。
因为专职教研人员的标准是非常复杂的,远非是纸笔考试所能查得出的。”
[11]这种担心很有道理,而且似乎过于“客气”
了,因为这种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是否称得上“历史的进步”
其实不是“无疑”
,恰恰值得怀疑,诚如作者所说:“专职教研人员的标准是非常复杂的,远非纸笔考试所能查得出的”
。
另外一种值得思考和斟酌的做法是,近年来一些大城市教研室招收了一些直接走出校门的高学历毕业生,如硕士、博士等,直接进入教研室担任教研员。
高学历自然是成为称职教研员的良好条件,但缺少教学经验使得这些年轻人的学历优势难以转化为合格教研员的资历,这也是一件令人怀疑的事情。
据了解,这些教研室在接受高学历新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他们到中小学去历练,从事一两年的教学活动。
可见教研室负责人头脑清醒。
既然如此,从高学历教师中选拔教研员也许更加合理,毕竟,从教研室“下去”
任教已经很难保持教学实践的“原生态”
了,一两年的时间比起惯例的“六年”
资历更显得单薄,远远不足。
在全社会追求高学历的大环境中,要求教研室“免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