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学校太多,跑不过来。
你说怎么办?如果平均跑,效果就不好,所以我就是要多找重点,有代表性的。
比如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水平在合格以上的学校。
像现在高中课改,都换了新教材,内容变化相当大,教师们真是着急。
我得帮助他们驾驭教学啊,所以我就必须去××校,××校,听几次课,基本就可以了解面上的情况,其他学校的问题也都差不多,这样,我对教研活动的安排就比较有数了。”
都有道理吧,薄弱校的确是更加需要教研员扶持的,若是改变一下思路,这个问题也许并不那么无奈:如果教研员的编制宽松些?
六、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2008年9月,北京市某区教研室主任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教科所,来意让所里几位教授“受宠若惊”
,原来是希望双方合作,以共同研究和理论培训的方式,提升教研员的个人素养和工作水准。
这位女主任精明干练,言简意赅:
“教研员本身是培训者。
我们的教研员都是专家,每个人在自己负责的学科都是出色的教师,在学科教学方面也钻得很深——否则他们也到不了我这里。
但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基本是不断的‘输出’——为中小学教师服务,为他们的教学提供指导,提供帮助。
而他们自己却没有‘输入’——谁来培训他们呢?谁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目前教研员的工作经验色彩浓厚,工作效率在提升上是存在空间的。
另外一方面,教研员的工作范围是比较固定的,就在学科之内,因此也就比较窄,长期扎在学科之内,也会造成局限性。
所以,需要帮助他们拓展眼界,提高水平。
他们自己的专业发展是需要考虑的。”
尽管教科所曾经接受委托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面对如此任务还是“如临大敌”
,毕竟,教研员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的工作性质,他们的工作特征,都决定着这样的培训非比以往,教科所决定展开专门的调研和准备。
这位教研室主任即使不是第一个,也必定是较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之一:教研员本身的专业发展。
正如她所说,教研员一直在做着“培训者”
,一直在“输出”
。
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没有“输出”
和“输入”
之间的平衡,是难以为继的。
当然,频繁到中小学听课,不断钻研以教科书为核心的资料,都是重要的“输入”
,都为教研员胜任自己的角色源源不断地提供宝贵养分。
但诚如那位主任所说,这些基本仅限于教研员自己所负责的学科范围之内,就任何一个学科都承担的教书育人的使命而言,固然必不可少,却仍然不够。
此外,中小学各门课程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经常表现在教研员日常专业行为中一定程度的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消磨了精神和锐气,不是不可能的。
也许人们很容易同意,教研员同样需要培训,需要专业提升,那么由谁来承担这样的任务呢?国内现行的继续教育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教育学院,县(区)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等,来自中小学的教师源源不断在这些部门接受继续教育。
教研员却不在此列,可以说他们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空白,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送往迎来的一批批学员中,鲜见教研员的身影。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省级教研室开始要求教研员像教师一样,每年修满若干继续教育的学分,据称在区县级教研室这种要求颇具刚性。
不过,据了解,在各个地区教育学院目前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内容中,基本没有为教研员“量身定做”
的项目,很难满足教研员的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这件事情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探讨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和深造需求,尝试为这个群体打造合适的“产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